2015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达1.5亿,占人口比例的11.6%,预计2050年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超过30%,达到4亿峰值,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随着基本养老金压力增大,未来个人势必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养老责任,但现有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还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社保体系的改革聚焦于“扩面”,而非提高保障水平。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老人?

一、老人自身的经济支付能力很弱。

从老人自身的经济能力来看,大多数中国的老人在进入老龄时,积蓄已经所剩无几。为培养子女,他们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和财力。即使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还心甘情愿延续自己的养育使命,为子女买房以及抚养下一代,甚至他们的经济主要来源——退休金和养老保险金,也成为子女成家立业的主要经济来源。父母自身没有积蓄,保障他们老年幸福的重担顺理成章落到子女肩上。

二、子女养老不现实

中国实行4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形成倒金字塔"的421家庭结构,子女的收入还要因每个月厚厚的一叠账单而迅速被稀释,谋自己的福祉都勉强,在社会养老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又如何保证给自己的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一旦父母生病,接踵而来的是一笔笔巨额支出,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一系列费用,“搜刮”着一个家庭并不殷实的家底。赡养父母的压力不但来自经济,还来自心理压力以及机会成本的损失。

三、政府的基本养老金“告急”。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统计,2002年的养老金替代率为72.9%,2005年降至57.7%,随后平缓下滑为2011年的50.3%,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口老龄化发展程度地区失衡。东北、西部、西南这些人口流出的主要区域,老龄化的趋势是逐步恶化的。个别省份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的亏空,当年收不抵支。

四、 国外的养老的经验。

从全球看,职工养老金体系普遍由三大支柱组成,第一支柱为企业和员工强制缴纳的基本养老金,第二支柱为企业与职工共同缴费形成的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美国、英国第一支柱的替代率为30%左右,第二、第三支柱发展充分,共同发挥养老作用。数据显示,美国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第二支柱企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养老金构成比约为17%、53%、30%,企业和个人负担超过 80%;而中国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占比约为82%、18%,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模式导致政府在养老体系中负担过大。

五、养老方式有益探索

异地养老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根据生活成本、居住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集中到一个城市去养老的生活方式。这种异地养老可以是旅游观光型的,也可以是医疗型的。

住房养老。 即老年人动用所居住住宅的余值,通过某种机制将其提前变现,以供养自己的余生。在“住房养老”这一概念下,根据如何使用住房来进行养老的情况不同,又分为这几类: 租房入院养老、售房养老等方式 ,“住房养老”的方式,老人将房地产转化为现金收入,成为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使房产具有融资和养老的功能。

未来我们养老路在何方呢,需要政府加大养老基金的投入,同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发挥商业保险的养老作用,整合推进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与养老服务,创新服务手段,发展适合改善养老服务的新业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