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嫦娥4號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着陸,這是一個好日子。而這更大的意義在於,自近代以來,自人類的活動範圍已經遍佈了地球上所有角落以來,我們中國人制造的機器,第一次把全人類的目光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方。

儘管如此,但我們仍然應該記得,美國已經把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當做家常便飯,甚至他們幾十年前發射的探測器都已經有兩個離開了太陽系。

然而這仍然是我們值得慶祝的一刻,也該是我們做些什麼的時候了。

最近在B站上,看了幾個頗魔性的,從19世紀或更遠的過去到2017年,18年的主要工業國家主要工業指標消長的視頻。看得流淚了,20世紀,我們掙扎着,徹底改變了自己的面貌,在21世紀前面這快20年的時間裏,我們已經取得了比之前自己在做夢的時候都沒估計到的巨大發展。

但看這些視頻,也給了我另一個印象——在大國的競爭中,沒有什麼“天命昭昭”。

日不落帝國,何其壯盛;德意志帝國,崛起的多麼快速;美利堅帝國,當年如何憑一己之力可抗衡世界;蘇維埃聯盟,在鼎盛時期誰會想到一個進行過兩千多次航天飛行,至今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的偉大國家,竟然會突然消亡!

昭昭天命?不存在的!

其實這也不奇怪——工業社會,只要有足夠的經濟、技術、人力,發展是指數式的,對於那些獨自佔有整塊大陸的超級大國而言,一旦實現工業化,那麼迅速讓工業力量達到與其國土、人口相稱的程度,那是非常快的。當然,一旦這些條件消失,在這個新時代,帝國的消亡也比歷史上要快得多。

今天,中國成功的站在了自己歷史的新高度,但我們仍然沒有擺脫重力的束縛——只要我們仍然紮根於地球,只要我們的一切成功,都源自我們腳下的大地(然而我們也別忘記了,這片看似無邊無際的大地,也不過是蒼茫宇宙中的滄海一粟),那麼我們就永遠不會擺脫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的規律。

所以,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其實不是一句空話。

當然,在這個連核聚變技術都還沒有突破的時代,要想真正有效利用地外資源,真正開拓星辰大海,真正擺脫重力的束縛,只怕也還是一個夢想。

聚變技術,到現在仍是“距離實現還有20年”

但這是人類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們的必由之路,我們現在已經在暢想着一帶一路和人類共同體,那麼我們如何帶領世界走向新的,與過去的歷史截然不同的未來呢?我們必須有新的主張!

在筆者看來,在不算太遙遠的未來,網絡、信息化,依然是我們社會前進的主要技術引領——與許多經濟學家們的看法不同,現代社會距離真正實現網絡化、信息化還遠着呢。

在人類社會與機器網絡達成更高層次的結合與共生之後——也許不是整個人類社會——技術發展必然得到更大的飛躍。那時,也許我們能夠突破能源的限制和重力的束縛,真正讓人類進入太陽系,進入宇航時代。

這個前景,正等着中國人去實現,我們在這方面已經佔據了出發陣地。不論是信息化,還是進軍宇宙。

讓他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繼續爭吵這是不是道德,那是不是民主吧,讓他們窩在家裏玩金融遊戲吧。讓我們掙脫思想的束縛,讓我們走向宇宙!

當然,現實與理想仍有距離,在慶祝嫦娥4號降落到月球背面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長征5號火箭在2018年沒能再次升空,這意味着與它相關的一系列大型衛星,更雄心勃勃的載人航天,以及可能的載人登月,都只能繼續拖延。而長征9號火箭,在2018年未能立項,因爲在技術方面,我們還面臨着難題。

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中國商業火箭公司,在技術道路上選擇各異,但在2018年,等待着發射升空的微小衛星名單列表還在繼續增加。

時不我待啊!急啊!

中國在2018年的航天發射次數首次位列世界第一,然而看看蘇聯\俄羅斯的航天發射次數紀錄,那仍然是按照現在的狀態,幾十年內都無法趕上的啊!

在大國崛起的路上,因素有很多,而這其中,精神因素一樣必不可少。中國爲什麼要搞載人航天,深空探測,乃至於有朝一日我們也要送人去月球?

除了科學上,技術上,戰略上,經濟上的種種原因……這一發“嫦娥”,讓全國人民抬頭,看看夜空,他們看到的景象,或許感覺上,已經有了那麼一點不同——在儘管那也許還是遙遠的,寒冷的,寂寞的地方,但那也是未來的新疆域,新熱土!

能有這一點改變,就值了。

所以,讓我們去月球吧!讓我們的宇航員,儘快踏上這片土地吧!

不,應該說,中國必須去月球,越快越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