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今兒早上上班,就看到《外交政策》裏刊登了幾個美國智庫學者關起門來開會扯淡的消息。

我發現啊——這年頭兒,除了軍方出錢資助,正經做數據推演和分析的,蘭德公司的一些比較正經的報告(大部分蘭德公司的報告也沒有多正經的數據推演和分析,也是胡扯爲主),其實美國智庫們討論問題的套路啊,就和咱們論壇裏的軍迷們互相討論沒啥區別……

不信大家看看這篇:(翻譯史雨軒)https://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8_11_02_478027.shtml

按照慣例,在翻譯之後,小編問站長,你來個“軍事評論員點評”唄……我就覺得吧……

還是得勞動咱紅軍同志來嘲諷他們一下

不過嘛,不出所料,這篇文章發出來啊,下面回貼的羣衆們又開始,“中導集羣”啊,“以陸制海”啊,“導彈萬能,航母無用”啊……

評論區裏頓時充滿了玉米的氣息

那就讓筆者想起了北朝論壇某同志,萬年不填的“航空反艦流程”的坑。

受到這些示意圖啊,以及影視劇的影響,老以爲打航母容易

“航母就是鐵棺材”!玉米狂魔如此宣佈道

其實呢,咱們這麼說吧, 就算今天就給伊朗100枚東風-21D,他們也沒打沉美國航母的本事。

怎麼說呢?因爲甭管你用什麼東西打航母——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發現航母的問題。

你瞧,我這一說,有人就要開始了,用衛星,衛星上天啥都能看見!

衛星是啥都能看見,但能請認爲衛星啥都能看見的朋友,去打開Google earth,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看,航母在哪呢?

地球表面那麼大的範圍,即使是航母這樣的“龐然大物”實際上也是滄海一粟,上哪找去啊。

況且,由於衛星照片的成像原理限制,即使有某種超級判讀機器,能夠自動判讀那海量的衛星照片,如果不能有衛星頻繁反覆過頂,那麼衛星成像間隔限制,就難以獲得航母現在實際位置的信息。

可能,我國某個祕密地點,有一間比航天測控大廳還要大的大廳,幾千名工作人員和超級電腦緊張的判讀着海量的衛星圖像信息,無數信息彙總到大屏幕上,形成對全球12艘大型水面艦艇目標的航跡跟蹤

換句話來說,衛星成像偵察,用來大範圍搜索——如果不用點“特殊手段”基本是不靠譜的。

如果一定要用拍照衛星來偵察,那麼短時間內調動大量光學和紅外成像衛星,到懷疑敵艦可能活動的重點海區,進行高重訪率的頻繁過頂,然後在地面上,組織一個結合電子機器判讀和人力判讀的龐大專門機構,以龐大的人力和計算力,強行覆蓋,也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掌握航母的動向。

並且, 由於東風-21D導彈飛行時間短,且彈上有能夠大範圍掃描的SAR雷達,因此實際上減少了對航母位置情報實時性的要求。舉例而言,只要確保掌握航母半小時前的詳細位置和航向,接下來齊射大量DF-21D導彈,對海區進行分片包乾的掃描——最後總能確保有導彈抓住航母——再用上彈間通信技術,只要有一枚抓住目標,其他彈就可以自動獲取最新目標信息,然後蜂擁而至——這就是彈道末端能進行一定機動動作的彈頭的優勢嘛。

從一些渠道獲得的消息也表示,這可能也正是目前中國海軍用來解決東風-21D導彈攻擊信息的手段——當然,詳細的過程是否如此,逼着可不敢打包票,但是用需要調動大量光學和紅外衛星對疑似敵艦活動海區進行高重訪率的反覆掃描,這一點是跑不了的。

看得出這也是目前條件下我國的一個無奈之舉,要想對海上目標進行大範圍的偵察監視,那當然最好的是用雷達衛星。但冷戰時期的雷達,耗電太大,一般需要攜帶同位素衰變電池來供電。因此美蘇都選擇了主要使用電子信號監視衛星,或者說被動無線電偵察衛星。

經過幾十年努力,集蘇聯、俄羅斯前後幾代人的努力,俄羅斯最新開發的海洋監視衛星終於能夠實現兼有主動雷達+電子偵察雙重功能——但卻遇到火箭發射連續失敗,至今未能升空

近年來,隨着雷達技術的進步,天基主動雷達衛星也不再需要攜帶衰變電池,而可以用太陽能電池來供電驅動了。因此俄羅斯的新一代海洋監視衛星,選擇了主動\被動聯合設計,即在一個衛星上同時兼容主動雷達和被動電子偵察技術。不過——一說毛子嘛,大家都知道,主要問題是沒有錢……所以這種新型衛星的發射, 一直拖到今年,然後火箭又發射失敗了,還得繼續拖……唉,70年代的“質子”火箭用到今天,也是真難爲他們。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也發射了多枚被動電子監視衛星,目前還在某長期在軌運行的大型航天器上,進行主動對海監視雷達的試驗,未來幾年,隨着這種大型航天器上試驗的技術經驗積累,我國這方面的能力將會有長足的進步。

僅有軌道上的衛星,其實還是不夠的。即使是有了主動天基雷達監視衛星也還不夠——因爲海上目標紛繁龐雜,雷達反射面積大如航母的目標,在現代的海洋上——還真不少。

要想將其分辨出來,並不容易。

因此天基監視只是方法之一,還得有多種的其他方法,互爲備份,共同執行搜索航母的任務。

這裏面就包括,海上的艦隊,空中的飛機、水下的潛艇、岸上的超視距雷達……甚至,在早年咱們偵察監視的範圍還主要限制在周邊海域的時候——022隱身導彈艇也要開出去開眼。

這裏面我想說的是超地平線雷達——這種雷達這幾年在各大展會上經常出現,據稱能夠發現數百公里外的目標——但未來這恐怕不足以搜索航母。而且,超地平線雷達要“靠天喫飯”,其跟蹤目標的可靠性很成問題。

之前有個故事,說國內某高校開發了一個超地平線雷達,跨過某海峽,發現了一架民航飛機正在飛行,大家正高興呢,突然目標信號消失——正看着屏幕的幾個研究生差點打電話給航空管理部門向他們報告可能發現了飛機失事,大師兄摁住,不要不要,咱們等一會——果然,那架飛機有“死而復生”重新出現在了屏幕上,這就是超地平線雷達的正常狀態。

超視距雷達不管是天波、還是地波,對環境變化都比較敏感,容易造成無法連續跟蹤目標現象,而且探測精度也不高

因此實際上,我們現在主要還是得靠相對常規的手段。

目前,我國專門爲執行遠程海上搜索任務而開發的裝備也不在少數,除了大家都知道,經常有事兒沒事兒就往美國跑的“星宿”級(因爲都是以星宿名稱命名)電子情報蒐集船(如今每個海軍艦隊至少一艘),還有無偵-X型遠程無人偵察機,某型超音速遠程無人偵察機……甚至筆者在想,能否如同東風-15B的偵察彈一樣,開發一種偵察型東風-21D——或者叫“領彈型”,在導彈羣升空前,首先過去,其彈道設計特殊一些,可以直接在目標上空停留較長時間,通過數據鏈向後續的導彈發送其彈上更大型的雷達所蒐集的目標區情報。

此外,從今年開始,海軍大舉接收的高新6號海上巡邏機,本身也兼有電子情報蒐集和海上偵察監視的功能,也可以在反航母作戰中發揮作用。

再有,就是海軍航母本身,殲-15艦載戰鬥機和直-18預警直升機本身就是海上情報蒐集平臺,憑藉其雷達的對海搜索功能來實施偵察監視是很正常的。

而上面說的這麼熱鬧的信息蒐集手段,我國現在都可以給它們接入數據鏈,經過後面“打航母作戰指揮部”的分析,將最終目標信息分發給東風-21D,未來還有即將開始服役的長劍-XXX,乃至東風-26反艦型——然後纔是進入軍迷們所經常談論的導彈攻擊的這個最後一環。

可以說,咱們上面說的這一大串偵察監視手段,以及囊括所有偵察監視環節的先進衛星、光纖通信網絡,以及在國內設立的,需要海量計算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龐大“反航母作戰指揮部”——可以說,一箇中等國家能搞定這其中的一個項目就很了不起了。

說真的,別高看了伊朗的技術水平……他們是樣樣通,樣樣松,對付沙特這種純靠買買買的對手吧,有一些特殊的優勢,但真要和大國對抗……還是洗洗睡吧

而如果沒有前面這一大串,就光給你100發東風-21D,你戰時往哪發射?

——如果伊朗真有100發東風-21D,我覺得他們可能會把它提供給胡塞,裝上毒氣去轟炸利雅得……然後沙特大概會要求X輪公司的東風-21和東風-3也用毒氣進行還擊……

唉算了,這種難看的場景咱們還是希望他們不要這麼玩吧。

另一方面呢,美國海軍也不是對於他們的航母在中國周邊海域可能遇到的麻煩心知肚明,他們現在正在積極研究讓艦載機對1000公里外,乃至更遠的艦隊目標實施突擊所需的技術戰術手段。未來隨着“黃貂魚”的出現,其艦載機實施反艦突擊的距離還會更遠。

其實就是,美國希望通過拉遠航母和岸邊的距離,來增加其安全性。而在戰略上,美國也有不少人正在論證“在遠海扼殺中國貿易”的戰略,即在紅海、印度洋、東太平洋等這些遠離中國海岸的地方,進行鍼對中國的封鎖作戰——雖然這樣做的效率可能會不高,但中國海軍未來不可能永遠對此置之不理。

因此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海軍如果想要真正走向遠海——否則我們爲啥要發展那麼龐大的艦隊?

而中國海軍打到“東風堡壘海區”之外的第一步——除了咱們自己的航母,就是055大型驅逐艦和未來的新一代核潛艇。

而要解決在岸基“東風”導彈射程外,有效打航母的問題——鷹擊-XX導彈已經唱響了第一聲,接下來,如何用艦隊遠洋兵力,來解決1000公里外目標信息保障的問題,就很關鍵了。

美國現在已經有了“黃貂魚”無人加油機,未來還要在此基礎上開發隱身無人偵察機。

未來,遠程隱身無人偵察機可能是海上“開眼”的主要手段

在“黃貂魚”的支持下,F-35C艦載機作爲信息平臺和制空飛機前出

F/A-18E/F掛LRASM遠距離發起攻擊,將是美國海軍航母艦載機反艦作戰的主要形式

這等於爲我們指明瞭一條路,珠海航展上中電科將要展示的JY-300無人預警機表明,我國在這方面也正在做出努力。

此外,隨着最近海軍已經決定要研製隱身的第四代艦載機(至於具體哪家搞,搞什麼樣的艦載機,或許至少要年底,有關高層主管單位會議以後才能真正決定)的消息出現,我想後續更多的好消息會一個接一個出現。第四代戰鬥機本身就是絕妙的偵察機,一方面有人駕駛,飛行員可以更好的做判斷,比無人機靈活;另一方面,本身隱身,利用雷達的低截獲概率模式,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探測大範圍海域的動向;第三,四代機的先進數據鏈可以最高效率的發送目標信息;第四,四代機本身就是最強的空戰平臺,敵人攔截也不好攔。

在四代艦載機(開眼)+鷹擊-XX(攻擊)這對組合面前,美國的F-35開眼+F/A-18E/F發射LRASM導彈攻擊的組合,似乎就有點老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