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雍正十年时,皇帝亲自赐名“办理军机处”。设立军机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架空议政会议和内阁,实现自己“一言九鼎”的最终目的,巩固皇权统治。

雍正皇帝刚继位时,一直沿用之前老爹康熙的政策和制度,甚至于连身边的重臣富察·马齐和张廷玉等人,也都是老爹选中给他留下的。

雍正七年(1729年)时,面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叛乱,雍正派出大军前去平叛,因而日常的军情和事务非常紧迫。内阁的兵部、户部等相互署理时,缺乏配合,慌乱不已。

正常程序,应该是先通过太和门外的内阁机构先行讨论,之后拿出初步意见。最后才能由内阁大臣上报雍正圣裁,过程繁琐,效率低下,而且还有泄露军事情报和机密的隐患。

雷厉风行的雍正帝,决心对此做出改革和调整,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在养心殿外的宗龙门,专门设立一个特殊的军事机构,而且是临时的。

这个临时军事机构的参与人员,没有专门的官衔和品级,都是在原本职位的基础上,额外需要进行加班的机构。虽然不多拿一分钱,但却要多出一份力,而且必须是雍正绝对的心腹才能担任。

结果,战争结束后,雍正发现这个临时机构的办事效率特别高,非常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进而就将其改为了常设机构。雍正十年时,皇帝亲自赐名“办理军机处”。至此,它正式成为全国军事和政治的核心机构。

乾隆时期,进一步改组和重设了军机处,从此成为了满清王朝的中枢权力机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直到了清末的1911年时,才被宣统皇帝撤销,整整存续了170多年。

军机处虽然只是一间面积狭小的办公室,而且很多时候发挥的仅仅是皇帝秘书处的作用。可是,能进入这里的人都是当朝皇帝绝对的嫡系和心腹,雍正、乾隆、嘉庆等历朝都是如此。

事实上,满清入关之后,还沿用着之前的“议政王制度”。凡是军国大事,都需要皇帝召集议政大臣们来开会商量才能决定,这些议政大臣们权力很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可以否决皇帝的决定。虽然看起来比较民主,但也导致了很多的政策不能及时执行,出现扯皮和掣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危害到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雍正上台后,早已领教了“九子夺嫡”的残酷,认识到集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他从内心深处就非常抵触这个议政会议,甚至于对内阁他都没有好感。设立军机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架空议政会议和内阁,实现自己“一言九鼎”的最终目的,巩固皇权统治。

由于军机处直接受皇帝本人的领导,根据皇帝的意思拟定旨意和下达命令。所以,军机处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早先时,还让内阁过目后下发公文和命令。

后来,为了提升行政效率,军机处索性越过内阁直接下令,逐渐替代了内阁的职能。它使得内阁形同虚设,完全听命于自己,自己完全听命于皇帝。

就这样,大清历史上不可一世、牛逼哄哄的“军机大臣”开始出现了。

参考资料:

《军机处》

《清史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