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1475年——1539年),字秉用,号罗峰,浙江省温州人,明朝的第二十六位内阁首辅。

张璁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争议极大,很多人批评他,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臣。因为,在“大礼议”之争中,张璁违背礼制和宗法,坚决支持嘉靖皇帝,逼迫首辅杨廷和离职。

紧接着,又逼走了蒋冕、毛纪等人,完全就是一个投机者和野心家,不断讨好嘉靖皇帝。通过进谗言,他又逼走了继任首辅杨一清,自己做了内阁首辅。

从此以后,明朝的内阁越来越热闹,党争也越来越激烈,基本上再没有消停过。

张璁赶走了杨廷和,夏言赶走了张璁,严嵩又赶走了夏言,徐阶打倒了严嵩,高拱接下来打倒徐阶,张居正又把高拱打倒。最后,东林党人又把张居正打倒,接着自己内部斗。

就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斗来斗去,大明朝终于灭亡了。而这种赤裸裸的政斗,其实是从张璁开始的。

但是!也有好多人为张璁辩解,认为他在任内进行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限制了宦官在朝中的影响力。

而且,首辅杨廷和是被他逼走不假,但当时的杨廷和已经是权势熏天,朝中人人都以他马首是瞻,颇有尾大不掉的意思。嘉靖皇帝也正是因为担心这点,所以才在“大礼议”之争中坚决不肯妥协和退让。

说到底,张璁和杨廷和,只是政见不同而已,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中国的官场,历来如此,从来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斗败了杨廷和,只能说明他张璁更有权术罢了,根本谈不上是奸臣。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这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

张璁年少时就勤奋好学,经史子集造诣颇深,当地的督学盛赞其前途不可限量。可是,张璁的科举之路却并不顺利,直到1498年才考中举人,之后开始连续落地,复七试而不第。

颇为郁闷的张璁,开始在民间创办罗峰书院,招收学生授课讲学,做起了民办教师。

1521年,已经年满四十七岁的张璁才终于考中进士。这个年纪,之前的好多首辅们,都已经都入阁了。而他,却才开始排队熬资历,如果不插队的话,他绝对没有入阁的可能。

紧接着,明朝就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大礼议”之争。对张璁而言,他插队的机会来了。

明武宗死后无子,只得由藩王朱厚熜即位。朱厚熜即位后,按照封建礼制,他应该尊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算是侄子过继给大伯为子。但是,朱厚熜坚决不同意,坚持要将其亲生父亲兴献王尊为“献皇帝”,并移入皇室宗庙供奉。

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自然是不答应。于是,朝臣们在首辅杨廷和的带领下,纷纷上书抗议,逼迫嘉靖帝遵从祖制。就此,拉开了“大礼议”之争的序幕。

此时的张璁,虽然已经年近五荀,但才中进士,只是一个微末小官。轰轰烈烈的“大礼议”之争,他自然没有话语权。

除非!他能特异独行,公开站出来支持明世宗朱厚熜。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引起皇帝的注意,他才能进行插队,进而实现人生的逆袭。

于是,张璁在瞅准时机后出手了。他冒着被所有朝臣孤立的危险,公开上疏表示,嘉靖皇帝登基,是属于“继统”而非“继嗣”。他表示,君为臣纲,做臣子的,应该支持自己的君主,否则就是“无君无父”。

看到朝臣中出现了分裂,嘉靖帝很高兴,立即召见张璁并委以重任,授他南京刑部主事之职。有了张璁的支持,嘉靖帝也越来越坚决,更加不会退让了。

1523年,张璁、桂萼一起再次上疏,继续自己的继统之说,而且还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甚至于,他将矛头公开对准了当时的首辅杨廷和,提出“宁负天子,不敢忤权臣”的言论,暗示杨廷和结党乱政,视同权臣。

至此,“大礼议”之争终于被推向了高峰。嘉靖帝通过大范围的廷杖和罢官,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惨胜。

1526年,张璁因修订《大礼集议》,被晋升为兵部右侍郎,同年又进左侍郎。

1527年,张璁因纂修《明伦大典》而被敕掌都察院事。同年底,杨一清出任内阁首辅,而张璁也被进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正式入阁参预机务。

1528年,张璁被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衔,仍兼前职。后因《明伦大典》修成,进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和谨身殿大学士。

1529年,斗倒了首辅杨一清后,张璁接任大明首辅一职。他成功逆袭了!开始推行自己的一系列改革举措。

嘉靖时期,明朝社会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贫富不均和土地兼并的不断加剧。权贵和豪强大肆侵占民田为官田,大批丧失土地的农民,只得背井离乡,沦落为流民。

据统计,嘉靖初年,国内的流民规模就达到了6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这个不稳定因素,显然威胁到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张璁顶着压力,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严禁勋贵和地主们侵占或投献民田,违者将严厉治罪。《明史》记载:“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

科举是明朝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常常暴露出许多的弊病。张璁本人虽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同时也是受害者。毕竟,他在四十七岁才考中进士。

张璁推崇的科举制度,首先改变了考试的文体,提高实践应用的比重,杜绝录用那些死读书和读死书的废人。张璁的改革,成为明朝历史上整顿学风成效最为显著的阶段。

吏治问题在任何朝代都是一块顽疾,明朝也不例外,张璁对此进行了大力的整顿。首先,从内阁开始下手,调整内阁的翰林设置,加强科道官员的监督职能,强化法司之权。先后罢黜和更替了不称职的翰林和御史数十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明朝的吏治。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为祸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宦官集团依仗皇帝的宠信,在全国各地都派出了驻地的镇守太监,俨然形成了遍及全国的网络。他们以朝廷,甚至是皇帝的名义,不断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危害地方,已经到了为祸为乱的地步。

为了确保自己改革的推行,限制宦官集团的嚣张气焰,张璁多次向明世宗面奏,终于赢得了朱皇帝的支持,尽管是有限的支持。

张璁不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一套,而且在文学上也是颇有造诣。他的诗词中经常透露出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个人情感。他的《赴南京留别诸友》:“独怜知已少,只见直躬难,若问唐虞治,终期白首看。”

1531年,张璁患病后屡次请辞,终于才被嘉靖皇帝批准归养。之后,世宗还多次派人去温州探望张璁,并下旨召回张璁到京复任。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张璁始终未能到京重新任职。

1539年,张璁病逝于浙江温州,享年六十四岁,明世宗追赠其为太师,谥号“文忠”。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