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之间一衣带水,在绵延两千多年的交往中,虽然有过矛盾和冲突,但总体而言还是积极和友好的时期更多。尤其是,在这段防控新冠疫情期间,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日本无论从民间还是官方都对中国表现出了积极友好的态度。

回顾两国的历史交往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延续两百多年,从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末的“遣唐使”。接下来,文史不假为您简单讲述一下这段历史。

日本是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形成的火山岩岛国,国内土地贫瘠,而且资源匮乏。列岛之间相互隔绝,每个岛上的生产力水平,尤其是农业状况也相差无几,这就造成了岛与岛之间粮食产量和可供养士兵都差别不大,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无法完成统一,只能长期分裂。

从徐福东渡开始,陆续有中国人迁徙而来,为这里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其中,最先受此影响的九州地区,逐渐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得益于此,盘踞在九州地区的部族迅速壮大,逐渐拉大了与四国、关东、关西等地部族的优势。可惜,九州并没有借此机会实现自己的崛起,趁势统一日本各岛,反而由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国征服了其他各部,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

大和国的建立

当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的混战时期,根本无暇顾及周边属地朝鲜半岛的事务。出于对大洲大陆的无限向往,日本不仅出兵朝鲜,还趁势扩张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隋朝在完成国家的大一统后,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有机会腾出手来对朝鲜半岛进行用兵。而赖在朝鲜半岛的日本,自然不愿和隋朝为敌,于是派遣使者前往隋朝递交国书。不过,这还算不上遣唐使,最多只能算“遣隋使”而已。

据《隋书·倭国传》记载:大业三年,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在这场国书事件中,日本甚至将自己与隋朝置于了平等的地位,宣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此举,自然引起了隋炀帝的强烈不满。因为,这已经标志着日本开始尝试推翻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北亚“宗藩朝贡”体系。

可惜,隋炀帝的不满,还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呢,隋朝就已经在一系列的国内起义中灭亡了,彻底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唐朝取代隋朝后,通过建国初期的一系列征伐行为,消灭了东突厥。唐太宗李世民终于被各部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成为了当时天下名义上的共主。

唐朝疆域

此后,唐朝开始积极转变自己的对外政策,致力于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受此影响,除了西域和东北、西南等地外,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也纳入了唐帝国的视线范围。

在这期间,日本看待唐朝的态度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

(一)他深知,自己的崛起和在朝鲜半岛的扩张,必然会受到唐帝国的强烈反对,两国之间势必会有一战。

(二)他也深知,自己无论在国力还是军力上,都不是大唐的对手。别的不说,就冲唐朝在三年的时间里消灭强大的东突厥,自己就望尘莫及。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日本的舒明天皇最终决定,彻底向唐帝国求和,并像其他国家一样向唐朝遣使学习。一、舒明天皇时期

630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历史上的第一批遣唐使,主要代表有大仁犬上三田和大仁药师惠日。早期,遣唐使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习大唐的律法、礼法和佛法;

另一方面,维系日本与唐朝上层统治者的关系。

在这批遣唐使返回日本后,极大地推动了“大化革新运动”。在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日本效法唐朝的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二官八省制”。

在大化革新八年后,日本派出了第二批遣唐使。这次的规模更大,覆盖也更多,主要包含五大领域的使者,分别是政治领域、航海领域、农业领域、文化领域、佛教领域。其中,有个名叫阿倍仲麻吕的,还担任了唐朝的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与唐朝的大诗人李白、王维等人也多有交往。

以后,还出现了第三批遣唐使和第四批遣唐使。这后两批的遣唐使,无论在组织规模还是历史影响等方面,都不及前两批。二、天智天皇时期

由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得寸进尺,终于导致爆发了中日白江口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唐军几乎全歼了四倍于己的日军,展现了自己的超强实力。

日本在朝鲜半岛战败的消息传回到国内后,使得朝野上下都一致恐慌,甚至还构筑了大规模的沿海防御工事,生怕唐军会一鼓作气剿灭了自己。

之后,由曾经一手推动日本进行大化革新的中大兄皇子正式登基称帝,成为了日本的新一代天皇,史称天智天皇。

日本在战败后,唐朝很快派出了使者郭务悰和刘德高相继前来问责。天智天皇尽管在表面不愿臣服于大唐,但还是派出了第五批遣唐使专门护送唐使返回长安。

主要路线

没过几年,天智天皇又派出了第六批遣唐使。不过,这次的遣唐使除了向唐朝学习以外,更主要的任务还是为了修补白江口之战后的两国关系。三、文武天皇时期

日本通过连续派出第五批和第六批遣唐使后,完全达到了修补两国关系的目的。而且,终于确信唐军不会主动进攻自己的本土。在彻底放下戒备之后,日本开始全面效法大唐,屈身学习。

日本就是这样的国家,他崇尚强者,对于打败自己的国家,非但不记恨,反而表现得非常钦佩。白江口之败,使得日本真正的直接领教了唐朝的强大,反而开始更加虚心地学习大唐的文明和技术。

万国来朝

而与此同时,国力达到鼎盛的唐朝,也希望打造出一种万国来朝的可喜景象,欢迎周边国家经常遣使来唐。客观的讲,唐朝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理念,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少有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武天皇派出了第七批和第八批遣唐使,而且每批的人数都达到了空前的五六百人规模。从此,唐朝进入到了各国派送遣唐使的最盛时期。四、孝谦女皇时期

孝谦女皇时期,日本继续向唐朝派遣大量的遣唐使,分别派出了第九批和第十批遣唐使抵达国都长安。在这两批遣唐使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中日“混血儿”。

唐朝派人护送第十批遣唐使返回日本后,护送使中的外交家袁晋卿和音乐家皇甫东朝及其女儿,后来就索性留居在了日本,并且积极在当地传播大唐的文化,直到现在都有他们留下的后裔。

由于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新罗关系越来越紧张,这段期间的遣唐使基本已经放弃了途径朝鲜半岛的陆路,改而取道走水路,选择直接横渡东海在中国登陆。不过,船毁人亡的事故也不断发生,尤其是第九批遣唐使团,有一半的船只全都沉没海中。

鉴真

唐玄宗时期,鉴真和尚在经历了前五次东渡日本的失败后,再次亲率门人弟子数十人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终于,这次他在日本九州的萨秋妻屋浦成功登岸,辗转抵达了日本的首都平城京,还受到了日本举国上下的一致欢迎。

之后,鉴真在日本长期传授佛法,还开创了佛教的南山律宗,至今都很有影响力。五、光仁天皇时期

称德天皇亡故后,光仁天皇被藤原家族等重臣,共同拥立为新的天皇。他在继位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弘扬佛教政治,节俭各项支出。但是,唯独对于遣唐使一事没有犹豫,继续派出了第十一批。

在这批遣唐使的航海中,日本人又开发了新的航线,从大津浦出发后,向西南驶抵值嘉岛而后径直横渡东海,最终抵达中国的长江口岸。这样,他们航海的线路和时间都更加缩短,仅用了10天的时间便抵达了中国。

安史之乱

这一时期的遣唐使,虽然在规模和人数上不输于之前,但在事实上已经是接近尾声了。此间,唐朝刚刚平定了安史之乱,彻底终结了自己的盛世局面。李氏皇族的政局也不稳,而且内有朋党和藩镇,外有回纥和吐蕃,国力已经是大不如前。六、仁明天皇时期

仁明天皇时期,派出了第十二批和第十三批遣唐使,也是最后的两批。不过,第十二批遣唐使在回国途中就遭遇了海难,幸免逃生的使团成员历经万难才返回了日本。

第十三批遣唐使回国时,同样遭遇了海难,致使四十名日本使团成员和二十多名唐朝使者都一同葬身在海底。

仁明天皇过世后,文德天皇即位。那时,日本对于唐朝的崇拜也已经不复以往,皇室和贵族中间也不再锐意进取。更重要的是,每次遣唐使的花费都不在小数,日本越来越感受到了经费方面的压力。

终于,在894年时,随着又一次遣唐使计划的失败,宇多天皇随即宣布终止遣唐使计划。

事实上,日本从630年开始,一直到894年的264年间,先后派出了十九批遣唐使,但只有十三批抵达了中国。经过两百多年的学习后,日本决心脱离并推翻以中国为核心的东北亚朝贡册封体系。

遣唐使远渡重洋

遣唐使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友好交流的一个典范和缩影,既为中国带来了日本的文明,又将中国的文明传回到了日本。他们在极大地促进日本与中国之间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通的同时,也为双方带来了不断的变革和进步。

当然,对于遣唐使的评价也并不都是一边倒的正面夸赞,负面的评价也有。日本通过遣唐使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以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东北亚格局,在扩大自己国力和野心的同时,也一步步成为了中国的“警钟”。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