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于说,马戛尔尼递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亲笔信,并代表英国提出两国通商的请求后,乾隆皇帝竟然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办事效率高的惊人。乾隆在拒绝了英王乔治三世的通商请求后,还大言不惭地讲,大清朝乃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毫无所缺,根本没必要与你英国这个弹丸小国通商。

1840年,英国悍然挑起了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从此,中国开始一步步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越来越脱节于世界的发展。

但是,今天我要说的是,英国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半个世纪,就曾经主动地、积极地、友好地接触过大清朝,接触过这个东方的庞然大物,希望与之通商贸易。不过,英国人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17世纪时,伴随着英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之后,英国资产阶级通过一系列的圈地运动和其他改革,形成了充沛的劳动力,使得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18世纪中叶时,英国已经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之一。而且,它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作为标志,英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以机器取代人力的革新。通过这些举措,极大地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英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

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亲自书信,祝贺清王朝的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并派马戛尔尼勋爵率领七百余人的英国代表团,乘坐三艘舰船专程出访大清国。

除了携带大量的礼物以外,还包括了许多的外交人员、通商人员和文化人员,甚至还有上层的皇室贵族。这套人马,可谓是兴师动众,涵盖广泛,称之为“漂洋过海来看你”,毫不夸张。

当然啦,英国的此举,虽以祝寿为名,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借此讨好乾隆皇帝,与大清朝建立和睦的关系,以便开拓中国的广袤市场。笔者个人认为,此次出访,英国人是诚意十足,并没有多少恶意。

可惜!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清王朝,面对马戛尔尼的英国使团,并没有太加以重视。甚至于,还表现得十分傲慢和无礼,居然认为这些衣着怪异的黄毛蛮夷,只不过是来我朝拜码头和讨封赏的。

马戛尔尼的使团一行人员,在抵达清朝广州港口后,在当地被迫滞留了许久,几乎是无人问津。经过他们多次的请求和接触,才终于被准许进京面圣,叩拜大佬。

当马戛尔尼历经万难,到达了北京城后,又被告知,等他见到乾隆皇帝时,必须遵守清朝的礼仪,实行三叩九拜。这对于外交人员,尤其是已经长期奉行平等邦交礼仪的马戛尔尼而言,极难接受和认同。但是,碍于自己肩负的使命,马戛尔尼还是勉强同意了。

终于,他见到了传说中的乾隆皇帝,但是却大失所望。对于英国人千里迢迢带来的先进工艺和礼物,老迈的乾隆,仅仅当作是一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儿罢了,丝毫没有引起重视。

至于说,马戛尔尼递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亲笔信,并代表英国提出两国通商的请求后,乾隆皇帝竟然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办事效率高的惊人。

其实,乔治三世的信件内容还是比较诚恳的。他提到,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而且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而英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后,商品数量丰富,并且价格低廉。如果,两国之间能通商贸易,将实现一种双赢的局面。

乾隆在拒绝了英王乔治三世的通商请求后,还大言不惭地讲,大清朝乃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毫无所缺,根本没必要与你英国这个弹丸小国通商。当然,你们这样一个小国,能来我朝朝拜,心意还是不错的。在重赏完使团成员后,乾隆顺便还给英王乔治三世下了一道圣旨:“我天朝地大物博,无需与尔小国通商,若是丝绸、茶叶、瓷器等物,是尔等必需之用,天朝将加以体恤,每年赏赐若干。尔等小国,地处偏僻海域,心向天朝。甚好!”

就这样,无奈的马戛尔尼只得带着一堆赏赐之物和一张圣旨,默默地返回了英国。据《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马戛尔尼认为,清政府好比破败不堪的上等战舰,它之所以还没有沉没,是因为有一群幸运和勇敢的船员在苦苦支撑,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就只剩体积和外表了。”

就这样,大清朝丧失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让原本有机会追赶世界脚步的中国,开始彻底落后了。最终,酿成了近代中国的一百多年屈辱史。

1840年,通过坚船利炮,英国终于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而到了1860年,英国联合了法国,一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攻占圆明园时,竟然发现了六十多年前马戛尔尼在拜寿时送来的蒸汽机、纺织机、大炮和战舰的模型,它们都静静的堆放在库房的偏僻角落里,布满灰尘。

似乎,是在向世人讲述当年的故事,那个“漂洋过海来看你”的故事。

文史不假:欢迎您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