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木棉紅 1995年

■萬山紅遍 2011年

■峽江揚帆 2011年

■金沙江 2009年

“希望用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鑽研得更深入。”何俊華談創作:

“何主席”是青年藝術家何俊華這十幾年來被叫得最多的稱呼,而這其中的原因是他擔任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達12年之久,十幾年來,省青年美協也走出了許多藝術界“大咖”。何俊華卸任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後,轉身繼續探索中國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我還年輕,還有進步的時間和空間,希望未來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省文聯主席許欽松如此評價:“何俊華對水墨語言的掌握和發揮顯得極有分寸,很具厚重感。”這也在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何俊華30多年的水墨探索成果。下週, 紀念廣東改革開放40週年暨“河山錦繡——何俊華中國山水畫作品展”即將在廣東南岸至尚美術館舉辦,何俊華藉此向大家展示他三十多年的創作歷程。

■收藏週刊記者 陳福香

60張作品全面解剖30多年藝術歷程

收藏週刊:大家看您經常出席各種展覽,從各方面支持青年藝術家,但您極少辦個展,請您談談此次辦個展的初衷。

何俊華:此次個展對我來說有重要的意義,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先生給了我極大的支持,他說我從廣東省美協主席職位卸任後,人生邁過了青年的臺階,我未來創作應該有前瞻性和規劃性,因而建議我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舉辦個展,展覽反映廣東建設新貌的作品,而我的粵北山區、從化溫泉、開平新貌等作品也與改革開放的城市建設風景相吻合,這也從側面體現了廣東青年藝術家從初級階段到成熟階段的總結,我也要在這方面做一個代表,給社會一個檢驗。對我個人來說,展覽更大的意義在於一種寄情,我懷念已故的恩師,同時也是感謝所有在我的藝術道路上給予支持的前輩和老師。

收藏週刊:展覽收錄了多少作品,以哪個時期的創作爲主?

何俊華:展覽會展出約60幅作品,有三米長的大畫,也有3釐米的小畫,時間跨度長達三十多年。最難能可貴的是,上世紀80年代,關山月、黎雄才等大家曾給我指導,讓我對嶺南繪畫有了更透徹的理解。此外,陳金章、梁世雄、陳章績、郝鶴君、劉斯奮、許欽松、李勁堃等也爲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諸多建議。

收藏週刊:您自己如何看待這些作品?

何俊華:可以這麼說,這些作品全面解剖我近四十年的藝術創作歷程,有的作品體現了關山月、黎雄才、陳金章的風格,也有現代轉型的作品,這些作品同時反映了我對中國畫的追求。我以前臨摹了很多大家的作品,比如古代的范寬,王原祁,現代的黃賓虹、傅抱石,這些大家一直是我學習和主攻的方向。最近十年,我在創作中加入了丙烯、水彩、水粉,我想從中探求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元素結合的道路。當然,這些創作有新的面貌,也有不成熟的一面,不管怎麼樣,我感覺自己還年輕,還有前進的空間和時間,能讓我做進一步的追求和鑽研。

未來主攻紅色系列創作

收藏週刊:具體來說,您所探求的中西結合的方式是怎樣的一種創作?

何俊華:我在中國畫方面主要有兩個創作方向,一是純水墨領域的探索;二是紅色系列,我力求在淡墨中體現出多種的對比,追求的是如何能在這樣的對比中完美體現點線面,將中國的傳統散點與西方的焦點置於同一個畫面,加入西方繪畫原料,畫面上的墨更活,更靈動,那一抹紅色能給人帶來活力和希望。所以,紅色系列是我的主攻方向。

收藏週刊:爲何會有將西方繪畫元素融入中國畫的想法?

何俊華:我從六歲開始學畫畫,一直到18歲左右,都是在學西方繪畫,也就是說,我的整個青少年時期都受西方繪畫的影響。這種探索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有些想法,並進行了簡單的嘗試,中國畫的礦物原料與西洋畫的丙烯混雜在傳統的宣紙上,這種色彩的結合產生了奇異的效果,畫面有很強的厚重感,在燈光的折射下,呈現出異樣的美,近十年的山水系列就是這種探索的結晶。

收藏週刊:有些畫家終其一生追求傳統中國畫的真義,會否有人質疑您的大膽創新?

何俊華:這種創新確實收到很多反饋,主要來自藝術界的前輩和收藏家。有人說我膽子太大了,畫面上用這麼多顏色,能協調好也不容易,並認爲我還年輕,這一課題可以深入研究下去,也是年輕畫家的一個榜樣。收藏家的反饋是很多人喜歡這樣的風格,能給人在緊張忙碌的工作生活之餘感覺到希望。

收藏週刊:這種創新依託哪些學術理論?

何俊華:我的創作還是中國畫,我個人認爲,學術是技法的載體,我的風格現在幾乎沒有人探索,久而久之,便也成了我的自己的風格,而這種風格是前人所沒有的,但我自己還不滿足,希望用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做到更完善。

簡介

何俊華

1962年生於廣州,廣州美術學院藝術碩士。現任廣東省文聯委員、廣東省社會組織總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關愛藝術家公益促進會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榮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上世紀80年代師從關山月、黎雄才、陳金章。

名家點評

何俊華對水墨語言的掌握和發揮顯得極有分寸,很具厚重感。他的激情的奔湧意志的張力盡情地統攝在厚重之中。在厚重中顯示力量,在厚重中昇華情感。衆所周知,水墨語言在中國畫中是一個難點和關鍵點,對它的把握尤難,許多畫家耗盡了畢生的精力爲此而作不懈努力。對它的把握之難在於:不夠則生,過之則濫。水墨語言有其先天(即藝術共同體成員認同)的既定狀態,各位畫家在各大自調用和臨場發揮中發生了相異的意外之趣,這種趣味性讓習俗的既定的水墨語言靈動起來,產生了別樣的新鮮感。當然,這種異化的分寸把握尤爲困難,過火了會讓欣賞者產生另外的排斥性,過於穩定則缺乏衝撞力而趨於平庸。水墨語言應融會在整體表述中而成爲一種知識形式,否則便會陷入一種表面的花樣翻新,讓偶發的漫無邊際的任意流淌淪爲淺層的“玩弄”。可以看出,何俊華在這方面下了許多的苦功,顯示出他在這方面的成熟。

——許欽松 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

先說技法,從嶺南畫派裏走出來的何俊華,固然從一開始就走着不同於古人的路子。但走到今天,他已經擺脫了早年師承的路數,而朝着博採衆長的方向進取。而尤其難得的是,與當下其他畫家相比,他也同樣拉開了相當距離,技法運用上顯得既直接簡明又豐富多變。事實上,經過長期的探索與錘鍊,他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面貌。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其實並不容易,是一個畫家成熟的重要標誌。至於前文所說的,面對意境的營造和精神昇華的課題,俊華也同樣表現出一種可貴的自覺。無論是青綠、硃砂,還是純水墨作品,也無論是俯角、仰角、遠視、近觀,他都力求在精神的、詩意的層面上把握物象,而擺脫單純的寫實追求,然而又不是如古人那樣高蹈出塵,不食人間煙火,始終表現出一種對現實生活的由衷熱愛。可以說,他追求的精神,就是通常所說的時代精神。

——劉斯奮 中國文聯常務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聯原主席

展訊

紀念廣東改革開放40週年暨

“河山錦繡——

何俊華中國山水畫作品展”

展覽地點:廣東南岸至尚美術館

展覽時間:4月26日-5月10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