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爲鍋,到宋代,火鍋的喫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喫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圖片來自東方IC)

火鍋現喫現燙,辣鹹鮮,油而不膩,暴汗淋漓,酣暢之極,解鬱除溼,適於山川之氣候,今發展爲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老少咸宜,四季之佳品。(圖片來自東方IC)

典型的火鍋食材包括各種肉類、海鮮類、蔬菜類、豆製品類、菌菇類、蛋類製品等,將其放入煮開的清水或特製的高湯鍋底燙熟後食用。有些喫法還會蘸上調味料 一起食用。(圖片來自東方IC)

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爲“暖鍋”。(圖片來自東方IC)

在整個火鍋歷史的演變上,描寫火鍋最爲傳神的是南宋時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裏所說的涮兔肉片。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着片在湯中涮熟,蘸着調味料喫。林洪喫了覺得如此的喫法甚爲鮮美,且能在大雪紛飛之寒冬中,與三五好友圍聚一堂談笑風生,隨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爲這樣一種喫法取了個“撥霞供”的美名,取當時“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麗光景。(圖片來自東方IC)

從元、明、清到現今,火鍋器皿上的變化並不大,新的容器除了鍋寶採用耐高溫透明玻璃,煮的時候可見食物的翻騰,喫的時候較不會有漏網之魚外,銅鍋、鐵鍋、砂鍋等鍋具,只是在製作上更爲精緻,多已使用幾千年以上,而現用的最普遍的也最廣泛的鍋具爲“不鏽鋼鍋”,也就是俗稱的“白鐵鍋”。(圖片來自東方IC)

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裏的菜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宛若\"衆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圖片來自東方IC)

重慶,喫火鍋也有講究,調料一般選用最基本的蔥薑蒜和香油,這樣才能喫出火鍋的原汁原味。燙菜有有規矩,先喫毛肚鴨腸一類的食材,燙法是:七上八下,這樣燙出來的菜才最嫩。招待客人或是和朋友聚餐,一頓火鍋再加上幾瓶重慶人最愛的江小白,才最能符合重慶人火辣熱情的性格(圖片來自東方IC)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着飲食文化的內涵,爲人們品嚐倍添雅趣。喫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着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盪漾,洋溢着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圖片來自東方IC)"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