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夏時報

1月11日,夜晚的北京,即便是在不算太大的萬達雙橋商場,也吸引了不少人羣,尤其是四層餐飲區域,其中以火鍋受歡迎程度較盛。當晚7點至8點用餐高峯期,呷哺呷哺火鍋陸陸續續有人進入,但一直並沒有坐滿,入座率水平基本在70%—80%之間。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同樓層售價40元的農小鍋幾乎坐滿了消費的人羣。

隨着大衆消費愈發理性,40元以下的小火鍋當前備受消費者推崇。除了農小鍋,南城香、吉野家都推出了40元左右的小火鍋,即便是“火鍋界大佬”海底撈同樣對該賽道下了手。但需要注意的是,曾經的呷哺呷哺火鍋人均價位基本也處於三四十元,然而,世事無常,曾被其拋棄的40元小火鍋賽道,如今站到了呷哺呷哺火鍋的對立面。

壓力與調整

強大的競爭壓力,迫使呷哺呷哺火鍋也不得不對產品進行了優化調整。1月11日,《華夏時報》記者從朝陽區萬達呷哺呷哺火鍋店瞭解到,目前其單人套餐價位處於63元至71元之間。對於價格是否上漲,該店工作人員予以了否認,只表示公司於近期對套餐裏的肉和蔬菜進行了調整,把原來150g的肉調整成200g,相應對蔬菜進行了減少。該店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相對之前,當前的性價比更高了。

呷哺呷哺於1998年成立於北京,被譽爲“連鎖火鍋第一股”,2014年12月,成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已經走過20多年歲月的呷哺呷哺,在近幾年發展中略顯疲態。2019年至2022年,四年時間營收有兩年在下滑,歸屬淨利潤亦是連續四年下跌,並在2021年、2022年出現了2.93億元、3.53億元的虧損。2023年隨着整體消費市場復甦,呷哺呷哺也實現了扭虧爲盈。2023年上半年,該公司收入爲28.46億元,同比增長32%;歸屬淨利潤也實現扭虧爲盈,盈利240.6萬元。

當前呷哺呷哺旗下有三大品牌,分別是主打高性價比的呷哺呷哺火鍋、中高端火鍋品牌湊湊以及燒烤品牌趁燒。2023年之前,呷哺呷哺火鍋一直是呷哺呷哺的第一大營收來源,但在2023年上半年,湊湊營收首次超過了呷哺呷哺火鍋。

從近幾年數據看,呷哺呷哺火鍋營收佔比處於下滑階段。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該品牌的收入分別爲47.27億元、35.02億元、35.25億元、22.86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也由2019年78.39%降至2022年的48.38%,2023年上半年,其收入爲13.77億元,佔比爲48.38%。

另外,從翻座率、同店銷售額數據看,呷哺呷哺火鍋的翻座率從2019年的2.6降至2020年的2.0,2023年上半年雖然翻座率有所改善達到2.4,但依舊沒有達到2019年水平;同店銷售額層面,2018年其同店銷售額尚爲36.25億元,之後連年下滑,2022年,同店銷售額已降至17.02億元,2023年上半年爲12.68億元。

1月11日,對於呷哺呷哺火鍋2023年業績是否達到預期,該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業績情況得等到今年4月份才能知曉,不過國慶、元旦等假期期間呷哺呷哺品牌的收入還是比較好的。此前1月2日,本報記者從呷哺呷哺方面得知,12月31日這天,全國共有45家呷哺呷哺的營收打破了歷史銷售紀錄,佔全國門店數5%。

40元小火鍋成“新寵”

呷哺呷哺火鍋一直以來走的都是高性價比路線,但無法否認的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隨着產品等方面的調整,該品牌的價格也在整體走高。

曾幾何時,呷哺呷哺火鍋每人均價只要三四十元,如今已經走到了人均六七十元。與此同時,該品牌的顧客人均消費也在不斷走高。根據年報得知,2013年,其顧客人均消費僅爲40.8元,之後連年上漲,分別於2018年、2020年突破50元、60元大關,2022年已漲至63.9元;不過在2023年上半年,其顧客人均消費有所回落,降至58.2元。

隨着近一年來,整體消費環境的變化,大衆的消費也越來越理性,越來越追求高性價比。在此背景下,呷哺呷哺曾經拋棄的40元小火鍋再次成爲大衆消費者的“新寵”。比如近期比較受歡迎的農小鍋、桃娘下飯小火鍋,整體售價基本都在40元左右。《華夏時報》記者通過走訪發現,農小鍋無論是中午喫飯時間、還是晚上用餐高峯,基本都坐滿了消費的人羣。

熱火的賽道,使不少商家看到商機,紛紛推出40元以下小火鍋。2023年10月,北京餐飲連鎖品牌南城香推出了小火鍋套餐,服務基本爲自助,消費者需要自取蔬菜、麪條和調製小料,該小火鍋分爲原切安格斯肥牛鍋和原切鮮羊肉鍋,售價爲37.8元。吉野家菜單欄裏也有吉選火鍋系列,售價大多爲39.9元。

與此同時,即便是“火鍋巨頭”海底撈也沒有抵擋住40元小火鍋的誘惑。2023年,海底撈推出了人均消費六七十元的子品牌“嗨撈”,而嗨撈也推出了一款39.9元的工作日單人餐產品。

在業內專家看來,平價小火鍋確實比較契合當下消費環境。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表示,“在整個消費意願、信心皆有所下降的情況下,來自消費端的思維越來越理性,很多具備性價比和質價比的高性價比餐廳,以及傳統的平價小店就凸顯出了它的消費紅利,對於這一類店鋪,我個人是比較認可的,但是在餐飲賽道品質食材依舊是核心點,企業店鋪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是他們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凌雁管理諮詢首席諮詢師、餐飲行業分析師林嶽則對本報記者分析認爲,“平價小火鍋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業務模式,但是這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此前也有類似的餐飲門店,這次連鎖品牌的加入,以及資本的加持,很有機會跑出一些品牌來,因爲小火鍋需要做大體量,通過體量和高度的標準化來生存。”

對於40元小火鍋的火爆是否擠壓了呷哺呷哺品牌的生存空間。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一個擁有二三十家餐廳的品牌,和擁有百家,以及擁有1000家餐廳的品牌,從食安、管理、供應鏈、品牌度、人員等維度來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餐飲業是九死一生的行業,每年層出不窮的品牌非常多,也有不少網紅品牌曇花一現,尤其在這兩年行業非常卷的時期,只有在堅守好初心,做好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才能在這個賽道上擁有一席之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