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年前,特朗普前任奧巴馬在發表國情諮文時,列舉了中國的高鐵、太陽能研究設施和全球最快計算機,列舉了韓國對教育的重視,一番輔墊後道出重點:美國這一代人正面臨“人造衛星時刻”。扎卡里亞專欄開篇即破題:面對中國挑戰,我們都在等候美國“人造衛星時刻”,等候美國坐言起行。

文/管姚

美國“硬球衝撞式”貿易政策,會讓亞洲巨人實現技術飛越嗎?在《華盛頓郵報》24日刊出的最新專欄文章裏,美國知名媒體人法裏德·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問道。實際上,其專欄標題已給出答案:“拉黑”華爲,有望造就中國“人造衛星時刻”(The blacklisting of Huawei might be China’s Sputnik moment)。

特朗普拉黑華爲 美國媒體大咖都急了

扎卡里亞是誰?這位印裔大咖堪稱“斜槓式意見領袖”,現任CNN電視臺主持兼評論員,《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做過《新聞週刊》國際版主編,《外交》雜誌執行主編,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國際事務觀察家之一, 此前曾採訪過包括溫家寶在內的多位中國領導人。

扎卡里亞專欄開篇即破題:面對中國挑戰,我們都在等候美國“人造衛星時刻”,等候美國坐言起行。現在這一刻已到來,但它不是發生在華盛頓,而是在北京。特朗普政府決定將華爲打入黑名單, 勢必造就中國的“人造衛星時刻”,帶來一系列深遠影響。

啥是“人造衛星時刻”? 1957年10月4日,蘇聯首顆人造衛星一飛沖天,率先衝進太空時代,山姆大叔“嚇尿”了褲子。美國太空總署歷史學家羅傑·洛爾柳斯撰文說,蘇聯“放衛星”,對美國社會的系統性震撼與衝擊,不亞於當年的珍珠港事件:一方面,它打破了美方文宣機器鼓吹的蘇聯技術落後、美國全面領先的幻象。另一方面,國際權力與國家榮耀的圖景,也被徹底重構。

時任密歇根州長門內·威廉姆斯,在一篇以詩化語言炮轟總統艾森豪威爾的討伐文裏寫道: 哦,小小人造衛星正飛高/ 莫斯科造電磁波震天響/它在告訴全世界,這是共產者的天空啊/而山姆大叔,在沉睡。

蘇聯逼出美國“人造衛星時刻”

蘇聯“放衛星”帶來的危機感與行動力,徹底改變了美國,尤其在決定技術競爭成敗的兩大領域:科研與科教。國會在其後不到一年內,通過了兩部重要法條:國家宇航太空法案,國防與教育法案,前者催生了太空總署(NASA),同步開展民用太空研究,國防部尖端武器局(DARPA)前身,亦與法案相關。後者推動美國教育體系實現顛覆性變革,發起了首個聯邦政府低息學生貸款項目,大幅提升對各級學校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課程投入。一般認爲,蘇聯成功“放衛星”,是肯尼迪大選挑落艾森豪威爾的一大主因。基於蘇聯利用彈道導彈技術改制的火箭發射衛星,暴露美國的“導彈差距”,成爲肯尼迪攻擊在任總統的利器。

美國“太空網”闡釋,“人造衛星時刻”專指全社會對危機與挑戰的強烈感知,對加倍努力迎頭趕上的集體認同,其後語義還延伸發展爲喚起羣體危機行動意識的觸發機制。簡言之,在美國人的語境裏,一提“人造衛星時刻”,大家都明白:危機來了,要行動。

拿“人造衛星時刻”說事,業已成爲美國政治傳統。8年前,特朗普前任奧巴馬在發表國情諮文時,列舉了中國的高鐵、太陽能研究設施和全球最快計算機,列舉了韓國對教育的重視,一番輔墊後道出重點:美國這一代人正面臨“人造衛星時刻”。

知名製作人大衛· 霍夫曼完成的同名紀錄片,詳述蘇聯“放衛星”後18個月,美國教育如何完成脫胎換骨般再造的艱苦歷程,據悉,奧巴馬在8年總統任期,曾多次推薦該片。

別人家這麼說 我們自己缺什麼?

美媒以“人造衛星時刻”設置議程,也是例牌菜。一年前,當和華爲同城的另一家電信企業,因美方制裁陷於“業務休克”,《紐約時報》以此爲題刊文:中興事件與中國的“人造衛星時刻”。

比較起來,扎卡里亞最新專欄的論證更深入,結論更篤定。他認爲,華爲事件將成爲真正轉折點,帶來一系列深遠影響。如果美方認定可肆意切斷中美技術聯繫,中方當然有十足的決心與動力,自上而下打造自身技術基建。扎卡里亞寫道,華爲早就在爲這一刻蓄勢準備,有理由相信,已充分展示技術實力並擁有多家全球頂級技術企業的中國,也正以此爲契機,奮起應對挑戰。在他看來,美方對華“科技戰”的命門在於,14億人的經濟崛起與創新活力,華盛頓無從遏制。

溫故知新。回望大洋彼岸60多年前那段歷史,美式應對挑戰的一個重要方法論是系統重構教育體系。無獨有偶,在前幾天刷屏的20000字國內媒體訪談稿中,華爲創始人任正非也反覆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強調要重視基礎教育與科研。任總提出,搞芯片光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甚至,這位較真老人還提出幾個頗爲刺耳的追問:我們有幾個人在認真讀書?博士論文真知灼見有多少呢?想必大洋彼岸的的扎卡里亞先生也會認同,當“人造衛星時刻”真的到來,這是需要回答求解的靈魂追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