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 唐太宗大诏令中提到的24名功臣, 殷开山、刘政会、屈突通、杜如晦、张公瑾、柴绍、秦叔宝、虞世南、长孙顺德、李孝恭、段志玄、魏征等12位功臣已经不在人世了, 能够在生前到凌烟阁看到自己肖像的只有11位功臣, 因为在世的功臣中, 侯君集在当年四月因牵连到太子承乾事件而被斩,而当时凌烟阁的肖像还没有绘制完毕。诏令下达, 唐太宗赋予了凌烟阁异乎寻常的政治功能和象征意义, 凌烟阁的政治地位陡然提升, 肖像能不能进入凌烟阁, 成为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名垂青史的象征与标准,所以开头李贺的诗道出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心里话, 奔赴充满危险的边疆去建功立业的文人士大夫绝非个别。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唐朝皇宫里面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阁楼,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之后,为了感谢那些为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设立的一个相当于纪念堂的地方,位列凌烟阁的功臣有二十四位之多。

凌烟阁与汉代的麒麟阁,云台齐名,基本的职能是图像功臣。而凌烟阁的出现是有原因的,其详情内幕不得而知,或许是魏征去世对唐太宗有所刺激, 引起思念之情?

然而现实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只有真诚的同苦, 没有真心的同甘。绘制凌烟阁功臣肖像, 是论功行赏的一种赏赐方式, 也是安抚功高盖世又桀骜不驯的功臣的政治策略。侯君集进入凌烟阁即是一个例子。

侯君集

侯君集在灭掉高昌之后,因为私自将无罪的人释放并且私吞了财产,而被告发。侯君集认为自己开国有功,却被囚禁,十分不满,劝说凌烟阁的另一位功臣张亮一起造反。张亮立即将此事告诉了唐太宗。这种肯定要砍头的事情,唐太宗却找了一个借口,不了了之。然而事情远没结束,侯君集只是一个诱因,除了一个侯君集还有长孙等一大批强人,谁能保证这些人没其他想法呢?

唐太宗有一个想法,来驾驭这些桀骜不驯的猛将和聪明过人的文臣:用绘制功臣肖像这样的“软绳子”来套住这些厉害角色。其实这个办法不是原创,早在西汉宣帝和东汉明帝就有了麒麟阁和南宫云台,这两者都是绘制功臣肖像的做法。

唐太宗的政治意图和政治策略很明显,直言不讳地说:“牢笼搢绅”。因此在论功行赏、安抚功臣、“牢笼搢绅”上出手不凡, 用图画的形式要永久性地表彰24名功臣, 以此成为规范和塑造士绅的榜样和楷模。唐太宗的政治意图确实得到实现, 凌烟阁成了文人士大夫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名垂青史的象征。

为何要安排24人呢?在当时有二十四节气佐天的说法,安排24人进入凌烟阁, 这些功臣身份上有文臣有武将, 性格上有刚猛有文雅, 象征和模拟一年中的24个节气, 有一年四季全天候为唐太宗服务的意思。不过, 唐太宗大诏令中提到的24名功臣, 殷开山、刘政会、屈突通、杜如晦、张公瑾、柴绍、秦叔宝、虞世南、长孙顺德、李孝恭、段志玄、魏征等12位功臣已经不在人世了, 能够在生前到凌烟阁看到自己肖像的只有11位功臣, 因为在世的功臣中, 侯君集在当年四月因牵连到太子承乾事件而被斩,而当时凌烟阁的肖像还没有绘制完毕。

诏令下达, 唐太宗赋予了凌烟阁异乎寻常的政治功能和象征意义, 凌烟阁的政治地位陡然提升, 肖像能不能进入凌烟阁, 成为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名垂青史的象征与标准,所以开头李贺的诗道出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心里话, 奔赴充满危险的边疆去建功立业的文人士大夫绝非个别。凌烟阁绘制肖像不仅仅是艺术行为和个人爱好, 其赋予的政治意义成了激励和号召文人士大夫积极进取的政治标准和成功标准。但同时,凌烟阁也成了那些想建功立业和正在建功立业的唐代士人及其妻子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象征物和心灵之痛的代名词。正如许浑《寄远》诗云:

两叶愁眉愁不开, 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去, 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 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 力尽辽城不肯回。

凌烟阁功臣肖像的绘制, 确实起到了唐太宗意料之中的“牢笼缙绅”的政治作用, 不仅用这样的“软绳子”套住了功臣,还用这样的“软绳子”套住士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