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崇遠 (題圖來自pexels.com)

心理學是很多社會衍生學科的基礎,我們所處的各種環境中,你所與他人各種的交互場景中,不管線上還是線上,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它無處不在。

每個人都應該瞭解最起碼是一點點的心理學知識,好處在於說,不至於哪天別人把你賣了你還幫人數錢。

01

心理學其實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看掌握在誰的手裏,又或者說,深諳其道的人到底是用他來做防禦,還是用他來作惡。

人心從來都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但實際上又很簡單,因爲歷史往往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舉例,人心實際上是可以操控的,並且乃至今,大街小巷,電視上,你的身邊,都能發現“玩弄人心”的例子,只不過你沒有發現罷了。

《影響力》這本書妥妥的是一本心理學書籍了,當然他沒有系統的給你闡述什麼是心理學等等諸如此類,而是從如何讓人順從的角度出發,描述心理學的一些作用。

單純這樣子描述,就有點太邪惡了,感覺就像是一本如何愚弄人心,操縱人行爲的邪惡書籍。但實際上,他更多的教你如何識別這些伎倆,而從保護自己,避免“被順從”。

這就回到上面所說的,看你如何使用他了,你可以用來牟利,但你也可以用他來做防禦,取決於你的內心。當然,我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最起碼不要做一個壞人。

02

爲什麼要推薦這本書?

如果細想一下,其實人與人的相處,或者說很多發生在我們身周的場景,都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爲什麼有些時候別人反駁你的時候,你下意識的就像回擊回去?爲什麼昨天朋友圈這麼多發支付寶賬單的人,你也忍不住也發了一個。爲什麼很多人下意識的就會認爲那個站在高高演講臺上人講的就是對的?爲什麼小米剛開始的時候“飢餓營銷”會這麼成功?

有些東西可能過了就過了,但你要相信總是很多東西會發生在你的身周,跟你息息相關,有些對於你來說可能是無關緊要的,但有些可能對於你來說就是惡意的。

所以,我們需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然後掌控自我。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這本書很容易理解,哪怕你此前對於心理學體系一無所知,你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他想表達什麼意思。

03

我第一本看的心理學的書是《社會性動物》,堪稱美國社會心理學的《聖經》,我第一次翻看時,幾度想要放棄,但越看到後面我發現越有意思。

而如今,當我在看《影響力》的時候,再去印證《社會性動物》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很多東西就豁然開朗了,這或許是在一個知識體系中初步構建出知識節點之間的關聯產生的感悟。

《社會性動物》一書更多的是從人性的角度,來剖析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所以他書名也很貼切,他將人描述成了一種動物,而動物是有本能的,而人也有。

既然有本能,也就是對於環境變量所產生自然而然的應對機制,那麼,如果有人熟悉他,那麼就自然會利用他,而你如果不行被利用,那麼只能對他有一定的瞭解。

04

一些身邊的小例子,你身邊也一定有所感受。

我記得我曾在文章中有提到過,我曾無數次對我團隊的小夥伴說,如果你想要產品或者業務人員認同你的提議和方案,那麼確保你的方案或者建議不止對於你自己,對於他們也是有益的,沒有人願意擠出寶貴的時間去聽你說跟他屁點關係的事,更不用說配合你行事了。

實際上這就是“互惠”原則,互惠是一種很容易讓對方按照你預定的軌跡行走的機制。雖然,很多人都瞭解這個邏輯,但就如我一樣,我也知道,這樣做會更容易讓我達到目的,但從未去深入想過其中的奧妙。

再比如,回到朋友圈支付寶曬賬單的事。想必你一定也遇到了,朋友圈刷屏了,或者說羣裏每個人都在發自己的賬單,你有沒有發?

當然,有些時候,可能你覺得挺有意思。但你有沒有深入去想過,或許這事並沒有想象中有意思,但是就是每次有類似的情況,我就是忍不住跟着也發了。

如果以《社會性動物》的理念來說,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從衆心理,而如果以《影響力》中順從機制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你是被社會認同感給脅迫了。因爲你身邊的人都發了,做大家都做的事都沒有錯吧,並且大家都發就你不發顯得多不“和諧”啊。

最後說一個,很多時候當有人反駁你的提議時,或者說中斷了你正在做的一個事時,你會不由的非常惱火,哪怕你得提議你自己都下意識感覺有些不對。

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這實際上是人的一種自我辯護的機制,或者說每個人實際上都對自己的言行會有一種最終結果保持臆想一致的維護行爲,並且這種行爲有時候會凌駕於對錯之上。

包括還有很多,比如超市裏很多人都在搶購,你下意識的也會去參與進去;你在購車時,銷售人員告訴你這款車就最後一輛了,再不下手就要等半年後了等等類似的各種場景。

實際上都在無意或者有意的利用心理學的一些技巧,讓你乖乖就範。這就是爲什麼我反覆強調,瞭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對你沒有壞處。

當然,不可否認的事,並不似所有的這些場景都是壞的,但對於你來說,做自己想做的事,以及清晰的認知事務難道不是更好嗎?

05

自由這東西,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

這個觀點特別有意思,前幾天還跟一個朋友聊到類似的話題,我當時是這麼說的。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如果你給了他屬於你的東西,他就會認爲這就是屬於他的了,你再想拿走就會引起他的強烈反抗,最好的方式要麼就是一開始就不給。

所以又衍生出來一個說法就是:到了手的自由,不經一戰是沒有人會放棄的。

所以,你再結合這個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

06

最後,關於看數的一些看法和技巧。

首先是關於對於一個新的知識領域的體系構建,初始是最難的,但當你堅持下去的時候,再額外補充一些知識的時候,再反過來去印證之前一些不懂得點,你會發現你豁然開朗。

這個點,我之前在看經濟金融相關書籍得時候,也深有體會。所以,當你涉足一個新的領域的時候,要耐得住寂寞。

第二是你的初心,你看數的初心在哪裏。我們是帶着目的去學習的,比如我,我之前對金融經濟可謂是一竅不通(當然,現在也不通),但我想社會的基礎很多時候是依託於經濟流轉架設起來的,包括這些年我所看得到房產經濟的變化,我一直都很疑惑,爲何會有這種變化,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推動着。

對於心理學也一樣,我發現很多人很多時候,爲何會如此容易被別人給牽着走,而我自己是不是也在不經意間“被傳播”了。以及,如果我要做一個很偉大的產品,我是不是更要洞悉人性,當然這裏不是說去作惡,又回到上面說到過的,可能也是好的,就看你會不會去利用人性作惡了。我只是想活的更明白些。

最後就是,看書的方式。最近發現看書高效了很多。我看書的時間只有:晚上11點半到凌晨2點的時間,上下班地鐵,中午午休的30分鐘,以及晚上加班偶爾的間歇性休整的時間。所以,不多。

我有一個kindle,當然也有很多實體書。大部分時候我更喜歡用kindle看書,但是當一些技術書,我是極端不喜歡用電子版的。比如,我現在並行在看《利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我就喜歡在書上塗塗畫畫。

但有個點是需要說的就是,看書一定要見縫插針似的去做,把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當然,你也可以用來刷朋友圈和玩遊戲。

看書最具有回報率的長期的投資方式。

07

以一個沉重的話題收尾,如何避免被動以及被人所惡意利用。

其實書中說了很多策略,但我覺得可能不是那麼管用。我覺得最最重要的一個點就是,你需要構建起自己的判斷邏輯體系,就依賴於豐富的外界認知知識,再加上對於自己的信仰,我覺得就差不多了。

或許你也喜歡:

送給你的讀書清單《富爸爸窮爸爸》,下一本非技術書我都已經想好了,我要補點廣告營銷方面的知識,手頭剛好就有一本之前跟別人交換回來的《流量池》。

如果覺得有意思,歡迎推薦給更多的朋友,題圖很贊很喜歡。

這裏是【數據蟲巢】公衆號,會有大數據/會有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東西,也會有對於行業的看法,當然也會有一些類似這篇文章的“毒雞湯”(最近看書比較多),喜歡在深夜寫文章,如果中意,你就留下。

---乙丑月 丁未日 丑時 餘事勿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