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分別刊登日照歷史廉政人物孫謙的良政廉跡文章:《清簡爲官的孫謙》。

全文如下

南朝梁天監十五年(516年),一位九十二歲的老翁與世長辭,梁武帝蕭衍特賜錢三萬、布五十匹,隆重舉哀。這位老者就是歷仕宋、齊、梁三朝,均留下良政廉跡的孫謙。

孫謙,字長遜,東莞莒縣(今山東日照莒縣)人,從十七歲任豫州左軍行參軍開始,便以爲政有才幹著稱,後來出任句容令,在職期間“清慎強記,縣人號爲神明”。

宋明帝泰始年間(465年—471年),孫謙升爲明威將軍,兼巴東、建平二郡太守,三峽一帶就在孫謙治下,這裏少數民族羣衆較多,歷任太守“恆以武力鎮之”。孫謙上任前,明帝命他招募一千名部署隨行。孫謙說“蠻夷不賓,蓋待之失節耳,何煩兵役,以爲國費”,並不帶兵隨行。到任後,孫謙廢除苛法,廣施恩惠,推行教化,當地百姓十分感動,爭相獻上黃金與珍寶,孫謙加以撫慰勸喻,讓他們回去安居樂業,但所獻的東西一無所受。孫謙在任三年,“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蕭齊初年,朝廷任命他擔任寧朔將軍、錢塘令。孫謙在任錢塘令期間,精明公正,審理案件化繁爲簡,以至獄中沒有長期關押的囚犯。離任時,錢塘百姓對他百般留戀,大家對他從不接受百姓禮物過意不去,竟載着絲綢等物品趕去送給他,以表心意。孫謙堅決推辭,不肯接受。

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孫謙出任輔國將軍、零陵太守,此時孫謙已年過八旬,但還是盡力處理政務,廉潔自律。孫謙經常勸說百姓勤勞耕作、用心養蠶,務必使地盡其利,因此,他治理郡縣的收成比鄰郡高。三年後,朝廷徵召他爲光祿大夫,回京任職。入朝後,梁武帝念其一生清廉勤政,盛禮相待。每次朝見時,孫謙還請求擔任繁重的職務以效力,梁武帝笑着說:“我用卿的智慧,而不再用卿的氣力。”

孫謙爲官曆仕二縣五郡,所到之處,清簡爲政,不貪名利,而且“居身儉素”。孫謙沒有私宅,在職時居住在官府,每次離任時,因無落腳之處,常借住在官府空着的車棚裏。他生活簡樸,簡陋的居室裏牀上鋪着葦蓆,間壁屏風也是竹編的,冬天用粗布被褥,夏天無華美帷帳。但他爲人仁義好善,他的從兄多病,常年寄養於他家。有貧病無依的流浪者,孫謙設法賑濟,如遇死喪,就以通行之禮妥爲安葬。大家對他的仁義德行都非常佩服。

天監十五年,孫謙已九十二歲,他預感到自己不久於人世。在彌留之際,他留下遺書,詳細交待了從簡操辦喪事的細節,他的兒子們遵照遺囑辦理,實現了他生前廉潔、死後節儉的願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