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風薦讀】像風箏一樣飛

“媽媽,咱的風箏都飛到雲彩上了,會不會飛走啊?”

“不會的,傻孩子,媽媽手裏還牽着線呢!”

……

煙花三月,草長鶯飛,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午後,我和孩子拿着風箏來到廣場上,天藍得讓人睜不開眼,各式各樣的風箏迎着風漫天飛舞,猴子、蝴蝶、小豬佩奇……像極了動物樂園,人們也在這樂園下面跟着歡快起來。看到孩子滿懷期待的笑,我彷彿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小時候,經常纏着父母去放風箏,看着在空中搖曳的風箏,任由自己拿着一根線拉扯着,滿滿的自豪,感覺自己就是那個會施魔法的小仙女,賦予風箏線一股魔力,我在這頭,風箏在那頭。

然而,離地幾十米、甚至一二百米的風箏,又怎能是一個小孩就能做到的呢?每次都是大人幫着先放穩了,然後再把線軸轉給小孩子,因此,每次我都巴望着大人快點兒放穩當,好讓自己獨自享受這“收放自如”的樂趣。

現在輪到我放風箏了,學着父母當年的樣子:搭好骨架、繫好風箏線……卻發現放風箏遠比拿着線軸看風箏難得多。風朝哪兒刮、風力大小……到底怎樣收放這根線呢?風箏時而上升又陡然下降,夾雜着孩子加油吶喊和些許不滿聲。

“媽媽,我幫你放!”“媽媽,快放線、放線……”天氣還算給力,不需要借風助跑,一次又一次,風箏終於飛起來了,雖左右搖擺、漂浮不定,但終於可以自由飛翔了,這時,手中的線軸又回到了孩子手裏。只見他興奮地咧着嘴,眼睛緊盯着風箏,忙得不亦樂乎。

玩了整整一下午,晚上還不到八點,孩子就累得睡着了。看着酣然入睡的小寶,我和老公聊起了天:“養孩子何嘗不像放風箏這般!有根線把控着方向,時不時得拉扯下……”老公笑着說:“你自己還是隻‘風箏’吧?”一語中的,我陷入沉思:“是啊,自己何嘗不是那隻風箏,飛得再高再遠,也總會有根線牽在父母手中”。

曾在外求學七年,離家幾千裏,靠什麼牽着自己?是朋友間奔波兩地一解相思?還是跟閨蜜煲電話粥一直訴說愁腸?不,都不是,這些都遠不及父母的“碎碎念”,如甘露一般浸入我乾渴的心田,一次次給我翱翔的力量。

“還記得你宿舍樓下那棵柏樹嗎?樹幹粗得兩個人都合抱不過來,這得需要多少年不斷汲取養分,經歷多少次風摧雷擊,才能如此這般精神抖擻地挺立着……”大三那年我複習考研,每每感到喫力想要放棄的時候,父母都會和我聊起這棵樹。

現在想來,父母是何等的用心良苦,無論是我心灰意冷、情緒低落時的“扯一扯”,還是驕傲自滿、忘記來路時的“潑冷水”,父母都會像放風箏一樣,及時的放線和收線,讓我時刻處在一種平穩飛行的狀態。

“媽媽,我能像風箏一樣飛起來嗎?”第二天一早,孩子睡眼朦朧地問,我和老公相視一笑,不約而同地說:“當然會,你會飛得更穩,飛得更高……”

(市紀委監委宣傳部 張婷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