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无定河与大理河交汇之处的绥德,得天地造化之功,借自然神斧之力,山环水匝,地处形胜,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都十分重要,历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处,兵家必争之地;绥德取“绥民以德”之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厚,素有“塞上咽喉”、“秦汉名邦”、“天下名州”之称誉。在这块有着深厚而凝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不论是帝王将相、重臣要吏,还是骚人墨客、农工士商都留下了他们各自应有的足迹。

晋公子重耳

春秋战国时期,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为逃避继母骊姬和胞弟夷吾的追杀,不得已弃国离家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首到之地白翟,就是现在的绥德。重耳在白翟一住三年,一方面招贤纳士积蓄力量,一方面广泛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外援。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5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助下,夺回政权,归国复位,登上了晋王宝座,史称晋文公。又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励精图治,重文修武,兴工倡农,国力大增。终于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0年),成为北方各诸侯国的霸主。绥德既是他逃生求存的避难所,又是他发迹称雄的发祥地。

秦始皇嬴政

在扫平六合、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绥德为上郡隶治。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和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两次路经这里。第一次北上出塞,第二次南下返回咸阳,都曾经过当时的上郡即现在绥德,停銮驻骅,小住休息。秦大将蒙恬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奉命率兵三十万驻守上郡(今绥德),一边屯田戍边,一边征调百万兵民修筑长城。然而秦二世胡亥,利用矫诏赐死了扶苏和蒙恬。将士们含泪忍愤,用战袍兜土添坟缅怀蒙恬,竞堆起一个高数十米,周长数百米的巨大墓冢。虽经数千年的风蚀雨剥和人为破坏,但至今仍俨如一座拔地而起的巨冈小山,巍然屹立于绥德城西的大理河畔。一九五三年,蒙恬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墓旁的那条小沟,也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将军沟”。秦长子扶苏

在秦始皇二十四个子女中,论德、论才、论能,扶苏都属手屈一指的佼佼者。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2年),因极力反对坑杀儒生,扶苏被流放到上郡(今绥德)蒙恬军中“监兵”。扶苏与蒙恬文武协力,整肃军务,重农兴工,发展生产。使原本贫瘠纷乱的边塞小城,出现了民康物阜,仓廪充实的繁荣景象。扶苏囿于封建意识的愚忠愚孝,含冤忍屈在城南卢家湾山崖下拔剑自剔。据传说,当时扶苏泪下如雨,滴地成泉,水流汨汩,如诉如泣,声以呜咽,人们便把此泉称为“呜咽泉”,并曾建祠以祭,卢家湾村也改为呜咽泉村一直沿用至今。扶苏在上郡的近三年时间里,仁厚之名广为传颂。在绥德县内疏属山上,后人为祭祀忠魂修建了“扶苏庙”和扶苏墓,至今不断有人前去凭吊缅怀。汉武帝刘彻

在其执政的五十多年时间里,文治武功多有建树,创造了大汉王朝的鼎盛和辉煌。但却笃信巫术,沉溺迷信,到处求仙祀神,以求长生不老,挥霍了大量民脂民膏。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十月,武帝从云阳出发一路北上,攀桥山,祭黄陵,路经上郡雕阴(即今绥德),小住数日后继续北历长城,登单于台,匈奴闻之远遁,边境暂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