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推動期刊界聚焦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導下,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編輯學會日前聯合開展了第三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推薦活動。經過嚴格評審,包括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三聯書店旗下《三聯生活週刊》的《尋找夏朝:中國從哪裏開始》(組文)在內的20篇(組)文章最終入選。

《三聯生活週刊》入選“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榮譽證書

據介紹,入選文章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解讀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紮實宣傳脫貧攻堅等重大工作,中肯反映基層問題,濃墨重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生動反映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積極運用黨史國史激發愛國情懷,導向鮮明、基調昂揚、出新出彩,體現了較高的策劃、採編和文字水平,反映出期刊人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上下大功夫的大收穫。

《三聯生活週刊》入選“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本期入選“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推薦文章

《三聯生活週刊》入選“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三聯生活週刊》入選“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尋找夏朝:中國從哪裏開始》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三聯生活週刊

“認識中國”是《三聯生活週刊》的持續關注點之一。其中,夏朝是通常認爲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直接關係到“中國從哪裏開始”的問題,而近年來關於夏朝是否存在的爭論愈演愈烈,由學界擴散至公共領域,《三聯生活週刊》編輯部由此推出這組以“尋找夏朝”爲主題的封面故事。

尋找夏朝,是尋找中華文明之源、中國文化之根的故事,意義極其重大。

《尋找夏朝——中國從哪裏開始》是基調文章,記着以生動的敘述對百年來中國考古學學界對夏朝的求索歷程做了回顧。從民國時期發起疑古運動的胡適顧頡剛,到新中國成立後率隊發現二里頭遺址的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徐旭生,再到“文革”結束後“考古學的春天”時期提出二里頭是夏文化觀點的考古大家鄒衡,直到今日的一線考古工作者許宏孫慶偉,圍繞關鍵考古遺址二里頭的發現和闡釋,以人的故事爲線索,完整講述了幾代中國知識分子接力“尋找夏朝”的故事。

文章揭示出,圍繞“夏”產生的種種紛爭,背後是一個人的身份、史觀和對安身立命之所在的不同理解。

主文之後,是對夏朝存在與否持不同觀點的兩位學者的兩篇專訪文章,分別訪談了對夏朝存在持不確定態度的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以及確信夏朝爲信史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此外,還約請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撰寫了《我對“夏”的理解》。這三位權威學者的訪談文章構成一組對“夏朝是否具備信史地位”問題的辯論,爲讀者提供了從各自角度的考古學解釋。

這組報道還包括從各個側面認識夏朝的幾篇輔文:週刊記者採寫的《物中窺“夏”》、《從神話到史書:文本中的“夏禹”敘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常懷穎撰寫的《早期中國視野中的夏王朝》,以及資訊《公元2000年前的世界》,這幾篇文章分別從器物、文本、地理、比較文化等角度補充了對夏朝的形象解讀。

可以說,這組報道直面了“尋找夏朝”這一重大歷史題材,並且以當代人的考古爲線索,用當代人能夠理解的方式,把這個中國故事生動的講述出來了。

《中國從哪裏開始》精彩節選

發現二里頭

《三聯生活週刊》入選“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徐旭生

徐旭生——發現二里頭

“繼續蒐集史料。上午9點到北京飯店聽陳毅副總理作報告。決定14日啓程往河南。”1959年4月11日,徐旭生在日記中記下這天的活動,也終於定下了前往河南的日期。

此番前往河南考察,這位71歲的老人要進行的是一項聽起來頗不可思議的任務——找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留下的都城遺址,即“夏墟”。日後就此事所寫的報告中,他開宗明義寫出緣起:“據古代傳說,商代以前有一個夏代。”“但是在考古研究方面,夏代還是一個空白點,這豈是應該有的現象?”盤古開天,若干時間後出現聖人堯、舜、禹接連禪讓,直到禹的兒子啓直接繼承父位,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就此開始,直到爲商人所滅。這是中國古史的標準敘述,只不過,誰也沒有“見過”史書以外任何夏朝存在的證據。

今年已經80歲的蘇愷之仍然記得1941年自己第一次見到徐旭生時的印象,那時他才4歲。“母親帶着我去昆明找父親,剛住下,一位老者就來探望,帶我們觀光,他慈愛地讓我躺在山坡上滿是黃色松枝的地面上休息。”這是從小在北平長大的蘇愷之第一次躺在戶外睡着,也是第一次見到蓄着長鬚的老者,這個奇特的場景深深刻在了他的腦海中。後來,蘇愷之慢慢長大,而“徐老伯”總是同樣的形象,留着長長的鬍鬚,穿長袍馬褂,說起話來常是四個字四個字的,他也始終是父親蘇秉琦最敬重的人。

經晚清、民國、共和國三代的徐旭生,是位傳統知識分子,同時也是中國第一代考古學者,建國後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與夏鼐、陳夢家等人同爲創所之初的數位研究員之一。1959年他去尋找“夏墟”的行動,對這兩個身份而言都不尋常——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皓首窮經,在書齋裏度過一生,不會通過野外考察去解決歷史問題;現代考古學雖強調田野工作,但重大考古發現多出自偶然,按照古書中的線索制定路線圖,有計劃地尋找一個“失落”了數千年的王朝並有所獲,絕少先例。他能如願以償嗎?

1959年4月15日,徐旭生由北京抵達鄭州,休整一日後即乘火車到洛陽,正式開始考察。洛陽東部的登封、禹州、鞏義、偃師,是他和助手調查的重點。每到一處,他們自帶鋪蓋,借宿於當地政府機關、學校空房,白天外出考察,晚間則查閱地方誌及史料。“大躍進”的危機已顯現,農村糧食困難,紅薯面窩頭是他們的主要食物。考察期間,地方政府不時邀請徐旭生應酬或觀劇、觀電影,但他多推辭,或派年輕助手前往,不過爲當地學校做了數次關於夏文化的講座。每天考察結束,徐旭生都會在日記中記下所獲。1958、1959、1960年的日記在同一個本上,這三年正是夏墟調查前後最關鍵的時期。今日查閱,紙張已經泛黃,也有些許浸水,但字跡尚可辨認。這部分日記從未公開出版,幸得保存至今,並由徐旭生之子徐桂倫向本刊提供。

通讀這幾年的日記,凡在北京期間,徐旭生甚少抒發感想,無論是考古學界或社會中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都只是寥寥記上一筆:“下午到復興門外公安學院禮堂聽周總理及彭真同志廬山會議報告錄音”(1959.9.2),“往參觀定陵的地下宮殿”(1959.9.22),不加評論。而在河南考察期間,日記則頗爲詳盡,對沿途遇到的風物、各色人等多有記敘,因發現文物時而失望時而驚喜的心情也原樣照錄,偶爾還抒發一二句感慨。這或許說明此次考察徐旭生期盼已久,心情也相對愉悅。

循着古代記載尋找未曾顯現的文明,很像探險故事,但徐旭生和助手們實際的調查過程要平淡得多。電影裏西方探險家們在中美洲的層層密林中深入,撥雲見日間一座數千年未有人跡的瑪雅金字塔赫然聳立於眼前的類似場景,絕不可能發生。洛陽一帶人口稠密,地形也以平原爲主,不會存有他人尚未發現的地面上的古代遺存,更何況中國傳統的土木結構建築在未經修繕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長期保存。徐旭生5月10日在禹縣調查時,也曾前往一座傳說是“禹王鎖蛟”的石塔參觀,不過沒有嚴肅對待,只當作工作以外的休閒調劑而已,“此物不問即知其非甚古,但似有藝術上的價值,所以我們也想看一看”。“夏跡”的顯現,不可能容易至此。

徐旭生所做的,更像破案。他要發現的遺蹟,深埋在地下。夏人數千年前生活過又遺棄了的城市,如果就在附近的話,會被侵蝕、沉積等自然作用埋入地下,形成包含有當時物質遺存的地層(strata)。地面上可見的蛛絲馬跡,提示了這“看不見”的遺蹟所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因各種原因浮出地表的古代陶器碎片。古人的諸遺物中,服飾等無法保存,青銅器、玉器數量太少,不腐、易得而又能提示年代信息的陶器,是考古學家最倚重的“指南針”。“陶片”,也就成了徐旭生日記中出現最多的關鍵詞。

5月中旬,考察一月有餘,徐旭生已頗有所得。通過地面踏查、向當地文物部門和老鄉徵詢陶片等物的出土情況並進行試掘,他們已經圈定了10餘個可能與夏人活動有關的遺址地點。返回洛陽途中,他們決定“節外生枝”去調查一處商代遺址。

多種文獻中都記載,商代的第一個王都,商湯的“西亳”,就在洛陽以東的偃師。徐旭生自敘:“在此調查前頗疑西亳的說法。但因爲它是漢人的舊說,未敢抹殺。又由於乾隆《偃師志》對於地點指得很清楚,所以想此次順路調查它是否確實。”於是5月15日晚7時左右,他們“順路”來到了偃師。第二天一早,大家出發“尋古亳遺址”。從高莊出發,日記載:“往西走一二十里,未見古代陶片。過洛河南,漸見陶片。至二里頭村飲水。”

就這樣,“二里頭”第一次被徐旭生記在日記中——一個註定載入中國考古學史的名字出現了。

《三聯生活週刊》入選“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三聯生活週刊》入選“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三聯生活週刊簡介

《三聯生活週刊》的前身爲鄒韜奮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創辦的《生活週刊》,韜奮先生的創刊目的是:“每星期乘讀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閒暇,代邀幾位好友聚攏來談談,沒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輕鬆生動簡練雅潔而饒有趣味”,以“供應特殊時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糧”。

1995年,由三聯書店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於北京復刊,其定位是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欄目豐富,涵蓋現代生活方方面面。

20世紀九十年代初,隨着對外文化交流的初步放開,人們突然發現竟然還有像《時代》、《新聞週刊》這樣影響世界的新聞雜誌,而中國的新聞週刊幾乎處於一種空白狀態,很多新聞界人士認爲,中國已經到了一個需要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新聞週刊的時代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由三聯書店主辦的《三聯生活週刊》1993年正式創刊,經歷了兩年時間的探索期,最終確立了文化新聞的定位。

2000年,《三聯生活週刊》的風格日臻成熟,其顯著特色是文化性與新聞性並重,力求使新聞具有歷史的品格,並使文化具有當下的活力。

2001年,《三聯生活週刊》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由半月刊變成周刊。《三聯生活週刊》在內容上的運作是非常市場化的,發行也比較有特色。

2010年,《三聯生活週刊》的經濟效益又有大幅提升。

2016年初,《三聯生活週刊》旗下的新媒體品牌松果生活上線。

2018年7月,《三聯生活週刊》旗下三聯中讀正式上線,三聯中讀彙集雜誌、自媒體、書籍等內容數據,成爲新興的知識服務平臺。

《三聯生活週刊》入選“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第三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20篇(組)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筆談》(組文),《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9期

⭐ 《學習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組文),《黨的文獻》2018年第6期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與全面深化改革的縱深推進》,《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8年第1期

⭐《新時代中國精準扶貧理論與實踐專題研究》(組文),《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

⭐ “改革開放的政治邏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文化邏輯”系列專題策劃,《人民論壇》總第609期、總第612-615期

⭐ 《馬克思的初心》(組文),《南風窗》2018年第10期

⭐ 《解讀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戰略》(組文),《中國發展觀察》2018年03-04期合刊

⭐ 《2018,基層治理十大靶點》,《半月談》2018年第24期

⭐ 《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見聞》,《瞭望新聞週刊》2018年第32期

⭐ 《三北防護林工程40週年特別報道——“綠色長城”點亮世界生態文明新希望》(組文),《中華英才》2018年第19-20期

⭐ 《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三個重大問題》,《經濟研究》2018年第11期

⭐ 《毛澤東緣何題詩餘江——紀念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發表60週年》,《黨史文苑》2018年第11期

⭐ 《追思我的伯伯周恩來》,《百年潮》2018年第3期

⭐ 《科學的春天:紀念全國科學大會召開40週年專刊》,《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年第4期

⭐ 《時代楷模海口艦》(組文),《軍嫂》2018年第8期

⭐ 《感天動地: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故事》,《黨的建設》2018年第7期

⭐ 《有一種信仰叫北上》(組文),《傳記文學》2018年第11期

⭐ 《尋找夏朝:中國從哪裏開始》(組文),《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23期

⭐ 《十年之變——汶川特大地震十週年專題》(組文),《晚霞》2018年第8期

⭐ 《青春史:四十年來那些年輕人的愛與夢》(組文),《中學生天地》2018年第07-08期

責編丨戴佳運

內容來源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