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1:這本書講什麼?

 

《變量:看見中國社會小趨勢》這本書,記錄了中國2018年的變化。但是,你不要以爲,這本書是在做年度盤點,盤點中國2018年發生的各種大事。

 

這本書,不是。

 

那,這本書是說什麼?

 

首先,準確地說,這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套叢書。這套叢書,一共30本,一年一本,從2018年開始,持續30年。

 

其次,這本書,既不是年度盤點,也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在深度挖掘支撐中國未來的新變量。

 

那好,這本書是講什麼的呢?我們可以這樣來回答了,這本書記錄的是支撐中國未來發展的新變量。

 

什麼是新變量?作者在選擇變量的時候,有一套嚴苛的標準。那就是,這個變量,要能在未來30年的時間裏,成爲支撐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這句話聽起來很抽象,究竟什麼是新變量,請你繼續往下看。

 


 

►  問題2:爲什麼要用30年的時間來做這樣一件事?又爲何從2018年開始來做這件事?

 

作者認爲,2018年是一個新的開端。中國經濟遇到了各種挑戰,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人們普遍感到焦慮、迷茫和擔憂。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人們此前所熟練掌握的技能和經驗,全都不湊效了,而新的秩序又沒有建立起來。

 

所以,從2018年開始記錄中國的變化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作者在書中說,在接下來的30年裏,是我們從未經歷過的,“我們已經進入一片沒有航海圖的水域,一系列重大的變化將挑戰我們的認知。”

 


 

►  問題3:這本書的作者是誰?

 

這本書的作者是何帆,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用30年的時間,來記錄中國的變化,是何帆與得到app合作的項目。故,本書的內容,也已經在得到app裏上線了音頻版

 

 


►  問題4:何帆究竟會怎樣記錄中國的變化?

 

許多記錄歷史的書,採用的都是長河模式。

 

什麼是長河模式呢?我們都知道,河水是順流而下的。長河模式就是,根據時間表的順序,一步步寫出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讓歷史像江河一樣流淌。

 

長河模式,也就是從後往前看歷史。比如,站在2018年這個時間點上,覆盤此前的30年。

 

而何帆要做的工作是,記錄未來30年的變化,採用長河模式顯然不適宜。

 

他選擇的是,大樹模式。

 

什麼是大樹模式呢?用他在書中的話說,當我們試圖理解中國未來30年的變化時,實際上是在觀察一棵樹,觀察這棵樹是如何從幼苗長成大樹的。

 

上面我們說到了,何帆在努力尋找支撐中國未來的新變量。所以,當我們像觀察嫩芽一樣,來觀察“新變量”的時候,就可以瞭解到,中國這棵大樹的母體是否依然健康。

 

說到這裏,我們也就可以看到,長河模式記錄歷史,是單維度、線性的記錄歷史,從水的源頭,記錄到水的最終流向;而大樹模式,則是多維度的,我們不僅可以觀察到嫩芽新枝的發展,還可以由嫩芽新枝的發展回溯到母體,觀察到母體的生命力和健康度。

 

 


►  問題5:採用大樹模式記錄歷史,又能給我們個體帶來怎樣的啓發呢?

  

何帆認爲,採用大樹模式記錄歷史,可以讓我們找到一種歷史感。

 

什麼是歷史感呢?書中有一段介紹,是這樣說的:歷史感是一種通過知識的積累、長期的思考、細緻的觀察、突然的頓悟形成的直覺。比如,圍棋高手掃一眼棋盤就對勝負格局瞭然於胸。

 

我覺得,這段對歷史感的解釋,過於抽象。

 

我對歷史感的理解是這樣的。我認爲,何帆在談歷史感的時候,其實還是在說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和意義。那,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呢?剛纔,我們說到,是在挖掘支撐中國未來的新變量。進一步來說,何帆是在挖掘變量背後的邏輯。再說通俗一點就是,底層邏輯。

 

當我們找到了變量背後的邏輯,也就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命運和他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和母體也就是這個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也和歷史的進程息息相關。這,就是歷史感。

 

如果這麼說,你還是覺得抽象,那我們可以再換個角度來理解歷史感。

 

我們說到,何帆採用的是大樹模式,也就是通過觀察一棵樹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的變化。既然是觀察一棵樹,那麼我們就能理解,最瞭解這棵樹的人,看到的一定不僅僅是一枝一葉,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棵樹。看到整棵樹的人,也就會認識到,整片森林纔是這棵樹的朋友。進一步來說,他會有上帝視角,會懂得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一枝一葉爲了生存而適應或創新出來的智慧。

 

這就是歷史感,自己的命運和他人的命運相關,和國家發展相關,也和歷史進程相關。

 

 


►  問題6:是時候來說說,究竟什麼是變量了?

 

何帆說,窺見真相全貌的方法是,在慢變量中,尋找小趨勢。

 

我們先來說,變量,分快變量和慢變量。

 

我們每天接觸到的大量信息,都是快變量。我們很多人的焦慮和擔憂,也都是由快變量促發的。但是,真正牽引歷史進程的,卻不是快變量,而是慢變量。

 

那,究竟什麼是快變量,什麼又是慢變量?

 

我們舉例說明。自從發明了電之後,圍繞電又有了一系列的創新發明。比如,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空調、電梯等等。

 

我們每天都在追求快變量,以爲快變量是牽引歷史的進程。比如,呀,變頻空調出來了;呀,智能空調又出來了;呀,除甲醛的空調又出來了。

 

但是,真正牽引歷史進程的是慢變量。慢變量是電。電纔是人類發展的關鍵變量。

 

慢變量,爲什麼會是人類發展的關鍵變量呢?這是因爲慢變量是一種一旦打開了就無法合上的趨勢。

 

書裏面拿美國1920年至1970年的經濟增速來舉例。

 

我們都知道,1929年,美國爆發了股災;30年代,美國大蕭條;30年代末,美國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50年代和60年代美國是管制經濟,而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


你看,在這個時間段裏,美國的經濟遭遇了這麼多攔路虎。但是,不可思議的是,這個階段,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仍舊是最快的。

 

這是爲何?原因就在於慢變量。

 

剛纔,我們說到,電是慢變量,是人類發展的關鍵變量。有了電,就有了家用電器,有了家用電器,就減少了婦女家務時間,從而使婦女大規模的進入勞動市場,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現象;有了電,就有了電梯,有了電梯就有了摩天大樓,人們就可以更加密集地居住在大城市,城市化開始提速。

 

我們來總結一下,慢變量是人類發展的關鍵變量,它是一種一旦打開了就無法合上的趨勢。

 

 


►  問題7:何帆從2018年裏發現了哪些新變量?

 

剛纔,我們說到,這本書記錄的是支撐中國未來發展的新變量。那,何帆在2018年裏,發現了哪些新變量呢?

 

在書中,何帆提到了5個新變量,分別是,大國博弈、技術賦能、新舊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羣。

 

我們先來看大國博弈。

 

何帆認爲,民粹主義興起,將影響一些格局。

 

2018年裏,第二個新變量是,技術賦能。

 

當技術的性格和市場的性格匹配起來,纔是真正的技術賦能。

 

第三個新變量是,新舊融合。

 

有些傳統行業已經學會了新興行業的打法,像是老兵穿上了新軍裝,從一個別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絕地反擊;還有很多新興行業在拼命向傳統行業學習。因爲傳統行業積累了大量的資源和經驗,這是新興行業無法替代,且不能忽視的。

 

第四個新變量是,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進程不可持續。自下而上的力量正在浮出水面。

 

第五個新變量是,重建社羣。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只有重建了社羣,我們才能更好地發現自我。

 

 


► 問題8:找到了變量,不代表我們對未來就有信心。那,怎樣纔可以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答案是,找到小趨勢。

 

何帆說,慢變量,能讓我們找到定力。而小趨勢,能讓我們找到信心。

 

什麼是小趨勢呢?美國未來學家馬克·J.佩恩說,小趨勢就是占人口1%的羣體出現的變化。具體來說就是,有些人羣人口數量相對較小,但能產生與其人數不相對稱的影響力,那這些人羣出現的變化,就是小趨勢。

 

但,何帆說,我們不需要按照1%這樣的標準來定義小趨勢,因爲中國的人口基數太大了,如果把中國人口按照14億計算,那1%就是1400萬人了。所以,何帆說,0.1%的人羣出現的變化,我們就可以稱之爲小趨勢了。

 

何帆給小趨勢的定義是,必須足夠小,才能顯示出鋒芒,但又必須足夠大,才能彰顯出力量。

 

小趨勢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實際上,之所以出現小趨勢,是因爲先有了大趨勢。

 

互聯網平臺就是大趨勢,比如,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等。而自媒體就是小趨勢,比如,個人微博、微信公衆號、頭條號等等。

 

何帆說,發展初期,看大趨勢;發展後期,看小趨勢。

 

剛纔,我們說到,小趨勢,能讓我們找到信心。那,我們爲什麼要關注小趨勢呢?

 

第一個原因是,隨着社會分化日益顯著,大趨勢不足以準確描述社會的多向度發展。

 

第二個原因是,新的觀念、新的現象是由原有的一些小趨勢發源的。這些小趨勢原本是不佔主導主流地位的,但隨着社會的發展,卻能引起社會風尚的深刻變革。

 

何帆又發現了哪些小趨勢呢?請進入“炫先森成長營”,關注炫先森後續的解讀。本文摘自“炫先森成長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