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出差去高郵,在街邊小麪館喫了一碗陽春麪,念念不忘,回來想自己做卻總不對味。

後來輾轉問了好幾個人,得出一個結論:最簡單的面往往最不簡單。

高郵陽春麪用的是鹼面,很細,喫在嘴裏有嚼頭。當然,不光有面的事,還講究火候,大火寬湯煮,一沸面下鍋,二沸加水,三沸起鍋,講究些的還要把面放進涼水裏頭浸一下,按這個火候下出來的面根根筋道,面韌而不硬,略生但不粘牙。

高湯是要的,它跟清水終歸不一樣,更鮮也更香。加了高湯的麪條,即使只放點鹽,喫起來也是香的。不過,現在大多數店面湯估計都用開水,用高湯的不多。

豬油是陽春麪的精髓了吧,肥肉用小火慢慢熬出油脂,剩下的豬油渣蘸白糖喫,又香又甜。記憶裏葷油炒菜就是比植物油香,麪條里加上也一樣,熱水一激,油香四溢。醬油不是超市幾塊錢一瓶那種,而是加了香料長時間熬煮過的,每家都有自己的祕方,不是單純的鹹味或發酵後的醬味,有點回甜?有透心的鮮?滋味說不清楚。在高郵,據說連賣醬油都有專門的鋪子,一大鍋醬油加上香料包,飯火上慢慢熬,香氣能飄老遠。

陽春麪又叫光面,澆頭是沒有的,有新鮮碧綠的小香蔥,顫巍巍浮在麪湯上,香氣一陣一陣撲過來。另外,還有調料,簡單的鹽、胡椒、味精罷了。

一碗熱氣騰騰的陽春麪端上來,麪條根根分明,寬湯,碧綠的小蔥漂在上面,豬油一圈一圈化開,叉一筷頭“呼哧”一聲吸進口中,香。

喫陽春麪,還得去高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