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聽說“肉夾饃”,都以爲是病句,這是與古漢語有關,肉夾饃,其實是“肉夾與饃”。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陝西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方便些。其實最早的時候是叫“饃夾肉”,而不是“肉夾饃”,但是,陝西話中“饃”和“沒有”發同一個音,“饃夾肉”就成了“沒夾肉”,容易讓人誤解,所以,人們索性就反過來叫“肉夾饃”。

據史料記載,臘汁肉在戰國時稱爲“寒肉”,當時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已能製作臘汁肉了,秦滅韓後,製作工藝傳進長安。文昌門內的館子命名爲秦豫肉夾饃,隱喻着自己是正宗的臘汁肉名店。臘汁肉的做法是:選用上等硬肋肉,用鹽、姜、蔥、蘋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糧、大香等20多種調料湯煮而成,煮湯者是歷代流傳下來的陳湯,較少加水,臘汁肉其所以有名,與已有近80年曆史的臘汁湯密切相關。據說是從清代小販畢仁義作坊買的,而畢仁義作坊的陳湯是從他曾祖父那裏傳接的,當然火工也需特別講究,地道的臘汁肉色澤紅潤,酥軟香醇,肥肉不膩口,瘦肉滿含油,配上熱饃夾上喫,美味無窮。

“肉夾饃”好喫,陝西人喫了上百年都不曾厭煩,而且,肉夾饃的文化被延伸,市場被不斷擴大。陝西人還把肉夾饃賣到了省外,甚至國外。據說在美國賣得很火的中國小喫就是陝西的涼皮和肉夾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