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了!潼關肉夾饃協會:全國停止維權,店主稱希望能儘快撤訴

文/王鐘的

逍遙鎮胡辣湯風波未平,潼關肉夾饃風波又起。據報道,河南省西華縣胡辣湯協會批量起訴打着“逍遙鎮胡辣湯”招牌的餐館,要求商戶要麼入會每年交1000元會費,接受統一管理,要麼賠償3萬元到5萬元。輿論反彈之後,當地政府責令逍遙鎮胡辣湯協會暫停“目前正在開展的工作”。

緊接着,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的“潼關肉夾饃”也陷入輿論風波。河南幾十家小喫店求助稱,潼關肉夾饃協會要求他們停止使用商標,並賠償數萬元不等,如果想繼續使用該商標還要繳納近10萬元。而根據媒體的統計,潼關肉夾饃協會近幾個月內有210個開庭公告。隨着維權事件的持續發酵,潼關肉夾饃協會的維權行動被官方叫停。

11月2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以答記者問的形式回應稱,從法律上,“逍遙鎮”作爲普通商標,其註冊人並不能據此收取所謂的“會費”。“潼關肉夾饃”是作爲集體商標註冊的地理標誌,其註冊人無權向潼關特定區域外的商戶許可使用該地理標誌集體商標並收取加盟費。同時,也無權禁止潼關特定區域內的商家正當使用該地理標誌集體商標中的地名。

無論是胡辣湯還是肉夾饃,相關商戶做的都是典型的小本買賣。幾萬元的商標授權費用,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面對這些地方美食協會的維權行動,受波及的商戶不得不改變經營品類,甚至就此歇業。

據說,“統一化運作”“規範化製作”是地方美食協會註冊帶有商標並實施維權的目標。但是,地方風味美食的歷史少則近百年,多則上千年,通過民間流傳的途徑爲人所知,其製作工藝和技巧早已流傳開來,並不是美食協會的獨創。成立不過區區幾年的美食協會,試圖影響美食的整個生產經營渠道,收取“加盟費”性質的授權費用,這手是不是伸得太長了?

從法律角度來看,地方美食協會註冊的集體商標,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註冊的商品商標存在顯著區別,集體商標的最大特點是“共有”和“共用”。《商標法》認可地理標誌可以作爲集體商標註冊,這是地方美食協會成功註冊具有地域特徵的地方美食商標的依據。但是,法律認可集體商標,絕不是支持協會濫用權利,把開放性的行業利益霸佔爲團體利益。

隨着社會商標產權意識的增強,再加上地方政府着力推廣特色美食文化,近年來,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地方美食被註冊爲集體商標。其中,“沙縣小喫”商標維護的方法和經驗具有一定代表性。2011年,沙縣小喫辦、沙縣小喫同業公會發佈了《關於規範使用沙縣小喫同業公會集體商標的通告》,規定會員單位每年只需繳納160元使用費,在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爲集體商標使用的寬鬆,才讓沙縣小喫不斷髮揚光大。

有的地方美食協會認爲,對集體商標使用嚴格把關,不光是出於對品牌的保護,也有控制出品質量的目的。有的地方美食嘗試引入中央廚房自動化生產模式,如此保證口味的統一。但是,在地方風味美食走出去的過程中,勢必面臨重新適應輸出地口味的問題。試圖將口味標準化,恐怕只會讓美食傳播“水土不服”。

中華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於不同地域特色美食的交融互鑑。如今聞名遐邇的北京烤鴨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明成祖朱棣遷都時,將烤鴨技法從南京帶到北京。隨後,北京烤鴨繼續成長,其最終確立了獨立的地方特色美食的地位。可是,如今即便在北京城裏,北京烤鴨也沒有統一標準,不同餐館的口味均有細微差別。

因此,不管是商標授權的嚴苛性,還是品質把關的“一刀切”,都不符合發揚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的根本利益。那些取得廣泛美譽的美食品類,並不會輕易在品牌使用和經營許可上設限。

那麼,近年來相繼成立的地方美食協會,它們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可以在地方特色美食推廣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首先應當是美食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儘管社會對美食的需求越來越多元,但並非所有地方特色美食都能順利推廣和傳播,有的甚至在其發源地都生存不易,瀕臨失傳。地方美食協會的功能應當是文化性的,對美食的發源進行全方位的梳理,讓美食文化得到精心呵護與傳承。

其次是同業經營者的權益保護。中小商戶經營者把特色美食帶出去,本身就是地方美食文化的使者,他們的努力值得被傾聽。在陌生地方做生意,一方面需要打開銷路,實現美食輸出地消費者的認同,另一方面也面臨經營場地、形象設計、原材料購買等各種實際問題。美食協會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爲小商戶提供切實幫助。

事實上,地方美食協會雖然是社會組織,但大多數背後都有政府運作的影子。比如,逍遙鎮胡辣湯協會批量起訴引發風波以後,當地政府以直接要求協會撤訴的方式平息風波。這一事實也決定了協會的日常運營必須堅持非營利性,絕不能通過佔有美食文化這一公共資源,來謀取團體的局部利益甚至部分管理者的個人利益。

將地方傳統美食文化發揚光大的首要方式,就是把店開到更多的地方、讓更多消費者有機會享用特色美食。地方美食協會對小商戶百般設置經營門檻,只會阻礙傳統美食文化傳播。唯有以開放的心態、先進的理念,積極幫助商戶解決經營中的實際問題,鼓勵美食流通與演變的創新,才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地方特色美食的獨特風味,讓美食文化延續和傳承下去。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編輯:孫明勝 校對:顏京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