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時候, “音樂再現活動”是一種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比“作曲這種創造性勞動”更需要“創造”的“活動”,否則爲什麼拉赫瑪尼諾夫會發出莫塞維茨彈拉的作品比拉自己彈得好這樣一種感慨呢。而後世一代一代的人揭力去揣摩研究作曲者的原意,風格,時代背景,再把作品重演繹,這裏會出現過火了的情況嗎。


「好文分享」古典音樂作品的詮釋

偉大的音樂作品流芳百世。而後世一代一代的人揭力去揣摩研究作曲者的原意,風格,時代背景,再把作品重演繹,這裏會出現過火了的情況嗎?

答案是肯定的。在50年代,音樂歷史專家開始推崇用當時的樂器來儘可能真實忠實的來詮釋當時的音樂。這我個人覺得有點誤入歧途。作爲歷史的回顧和見證,我覺得可以。但是要貶低鋼琴演奏巴洛克音樂的作用和能力,那就過火了。況且,如果當時的巴赫真的擁有了我們現代的鋼琴,那麼他很有可能創造出比他現有作品更偉大的作品!

「好文分享」古典音樂作品的詮釋

學生在鋼琴上演繹這些作品的時候總會有這樣的疑問,又比如:如果說表達上經常出現演奏者比作曲者的原意理解得更廣.更深,那麼,這又算是什麼呢,音樂在發展?可古典是歷史啊。本來是提倡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奏出自己的風格,而這種“自己的風格”是否沾上了現時代的氣息呢?畢竟我們不是古人,不可能完全從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可誰又真正知道原作者演繹的時候在想什麼呢?或者作者當時根據心情而隨手加上去的一點表情記號,詮釋者則完全可以按需要演繹成不同味道的版本,是不是證實了作者有過某種的演繹或意思,那麼,後人彈成這樣相對來講就是對的呢?

「好文分享」古典音樂作品的詮釋


其實在每個時期,鋼琴演奏的偏好和傾向都不同。爲什麼我們現在聽20世紀初那些大師們的演奏會與現在這麼不同,甚至有些演奏在目前看來是難以被接受的。在沒有錄音的時代,對於在現場音樂會的演奏失誤也是更有包容性,更可以原諒的。但是現在,你如果在波里尼的現場聽到他的錯音,你會怎麼想呢。對他的錄音,你又會怎麼想呢。所以方方面面都影響了演奏家的取向。至於作曲家隨心加一些東西在譜子上,那是經常有的。莫扎特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他往往在演出的前一分鐘都在改他的譜子,有些譜子甚至沒寫好,就上臺發揮了。然後下來再寫。寫出來的可能和臺上剛彈的就不一樣。有的曲子作曲家還在不同時期改過,比如象舒曼的大衛同盟舞曲,有的演奏家演奏第一版本,有的彈第二版本,有的兩個版本結合加取捨。所以譜子本身只是一些紙,關鍵還是看如何才能把紙上的那些符號化成你想的或是你想要別人接受的東西。

很多時候, “音樂再現活動”是一種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比“作曲這種創造性勞動”更需要“創造”的“活動”,否則爲什麼拉赫瑪尼諾夫會發出莫塞維茨彈拉的作品比拉自己彈得好這樣一種感慨呢?“各種分析能力和技能學習掌握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但詮釋作品也需要靈感和天賦,否則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分析不好和掌握不好呢?而手的機能、耳朵的靈敏度和樂感在有的時候就不是靠訓練可以提高到如何如何的。當然這裏所提到的“樂感”不是那種搖頭晃腦、痛苦欲絕的所謂有表情,而是一種對音樂的直感和表達音樂的慾望,更高境界的樂感是指一種全方位把握音樂的分寸感。擁有好的樂感無意是對詮釋好作曲家的作品非常有幫助的。

「好文分享」古典音樂作品的詮釋

總之,要詮釋好一首作品,合乎情理,又有自己的風格,那麼首先得對自己的各方面有較爲客觀的看法和認識,然後纔有可能去尋找和選擇適合自己的作品;再就是,有些作曲家的早期作品或許從創作技巧等方面尚不成熟,但作爲一個好的二度創作者,就是一個對無論是成熟的和不成熟的作品都要詮釋得成熟的人。(文/唐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