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方式讀魯迅,《吶喊》:你願意昏睡至死滅,還是清醒着受苦?

來源丨喜馬拉雅FM許子東教授的精品課《許子東重讀魯迅》

編輯丨羊喫花七朵

許子東說:“要懂得中國的人和事,就一定要讀魯迅。”有一篇幾乎所有研究魯迅的學者都必須引用的非常重要的文章——《吶喊》自序。

《吶喊》自序節選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爲可惜。

換個方式讀魯迅,《吶喊》:你願意昏睡至死滅,還是清醒着受苦?

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

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吶喊》自序的三個關鍵詞

第一是夢。魯迅在文藝理論上闡釋了夢和創作的關係。受弗洛伊德文藝觀的影響,魯迅認爲文藝就是壓抑在人們無意識當中的白日夢的象徵與宣泄。

第二是忘卻、回憶和記憶。這是一組互相關聯的概念,也說明了創作與個人精神歷程的曲折關係。

換個方式讀魯迅,《吶喊》:你願意昏睡至死滅,還是清醒着受苦?

第三是寂寞。時光的消逝帶有一點消沉的意味。《吶喊》編選時處於五四的退潮期,魯迅已經沒有了之前的激憤,更多的是失望和傷感。強調已經消失的時光不能全忘,也說明魯迅清楚之前作品的歷史價值。

《吶喊》自序中魯迅童年的意象

魯迅從自己少年時代講起,回顧他少年、青年時代曾經做過的夢,這些夢與現實的關係,以及這些夢如何變成了他的創作。

魯迅用櫃檯的高度、在侮辱當中接了錢、奇特的藥引、原對的蟋蟀等最簡潔、最形象的意象和細節來概括他的童年家境,以及背後的國家命運,這些正是他小說的大背景。這種影響簡而言之,就是個人的屈辱感,如何轉化爲民族和文學的悲憤。

換個方式讀魯迅,《吶喊》:你願意昏睡至死滅,還是清醒着受苦?

根據周樹人祖父周福清所著《恆訓》中記載,周家從明萬曆年間以來兩三百年均是望族大戶,至清咸豐年間李秀成佔領紹興才導致家道的中落。魯迅小時候家裏還不愁生計,可見周家與國運的興衰正好合拍,也是在19世紀中期開始沒落的。

祖父因賄賂入獄後,魯迅的父親周鳳儀就病倒了。這位短命的秀才並不知道,因爲他的病,兩位現代文豪,魯迅和周作人年幼時就一直在百草園裏爲他抓原對蟋蟀當藥引。

魯迅在《吶喊》自序裏強調藥鋪、當鋪櫃檯的高度等等,就是要強調他幼年心裏刻下的屈辱感。而在象徵意義上,中國當時也正是從小康社會走向了衰落困頓。而在這途中,我們也看見了世界各國的真面目。

鐵屋《吶喊》的四種不同解讀

“在鐵屋中喚醒沉睡者”的意象後來貫穿了魯迅的全部創作,也影響了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的創作。今天再回頭看這個故事,至少會有四種不同的讀法:

第一,民國識字人口最多兩成,讀新文學的更只有總人口的百分之幾。可就是這百分之幾的新文學人口,通過文學教育革命後來改變了中國。可以說魯迅先開了窗,毛澤東、鄧小平後來開了門。

換個方式讀魯迅,《吶喊》:你願意昏睡至死滅,還是清醒着受苦?

第二,看看現在大部分的人,在手機看哪種直播,在微博上關心什麼話題,滿腦子都是“物質的閃光”,是否大部分人仍然還是換一個態度在睡覺?或許魯迅的工作遠遠沒有完成,啓蒙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三,爲什麼衆人皆醉只有你醒?你有什麼權利來判斷誰在昏睡誰在清醒?你以爲你是誰?是孔子、先知?還是選出來的民意代表?夏志清概括五四一代爲“obsession with China”(爲國癡迷),誰知道你這“爲國癡迷”不是另外一種昏迷?

還有第四種讀法。如果大家都這麼清醒地昏睡,這麼自覺地被操控,這麼快樂地娛樂至死,這麼幸福的沉浸夢鄉。這就應了另一句犬儒的金句: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換個方式讀魯迅,《吶喊》:你願意昏睡至死滅,還是清醒着受苦?

關於主播:

《重讀魯迅》由許子東教授從魯迅生平和主要事件爲時間排序,重新解讀他的作品,系統地閱讀。許子東,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研究者。因著名電視節目《鏘鏘三人行》走進大衆視野。

關於喜馬拉雅:

中國第一音頻平臺。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7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