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來源:鋅財經

在線音頻“一哥”喜馬拉雅的IPO之路,再次佈滿了疑雲。

6月24日,有消息稱喜馬拉雅或將推遲最新一次赴港上市,原因爲其融資1億美元的IPO計劃“缺乏投資者支持”;隨後,又有聲音表示喜馬拉雅上市計劃“仍在正常進行”。

幾天後,脈脈上又有人爆料稱喜馬拉雅將面臨“史無前例大裁員”,比例或將高達50%,但已被相關人士闢謠“完全不實”。

截至目前,喜馬拉雅公司尚未做出正面回應,據港交所公開信息顯示,喜馬拉雅的上市申請狀態依然爲“處理中”。但衆多負面消息的出現依舊預示着其上市之路並不如想象中順利。

畢竟作爲國內在線音頻賽道中的頭部,喜馬拉雅自去年五月至今年三月,短短不到一年間就已經三次衝擊上市;它想要講出的好故事,也已經在一次次的消磨中變得越來越難。

三年虧20億,喜馬拉雅苦等上市“輸血”

據知情人士稱,此次喜馬拉雅的上市之路遇到的最大難題,是缺乏投資者的支持以及部分股東選擇退出,導致公司無法完成融資1億美元的IPO計劃。

而這距離它最新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不過三個月。

早在2021年5月1日,喜馬拉雅就曾預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但由於當時國際環境與境外上市監管政策影響,赴美計劃被迫在九月份正式擱淺。

就在宣佈撤回美股IPO後,喜馬拉雅絲毫沒有給自己喘息的時間,四天後就轉而投向了港交所的懷抱,但由於上市申請材料“失效”而再度擱淺。直到今年的3月29日,喜馬拉雅才重新遞交了招股書。

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就已經衝擊了三次上市,喜馬拉雅的焦急已經溢於言表。通過其招股書內的信息也不難理解,連年虧損的它正迫切需要一場“輸血”自救。

據喜馬拉雅招股書顯示,其2019至2021年的營收分別爲26.97億元、40.76億元、58.56億元,增長由51.1%下降爲43.7%。同時,虧損也從7.48億元、5.29億元來到了2021年的7.59億元虧損。

可以看出,遙遙無期的盈利問題是一直縈繞喜馬拉雅上空的一道魔咒。連其創始人兼CEO餘建軍自己都曾表示:“沒有制定任何盈利時間表”。

但作爲國內在線音頻“一哥”,按收入劃分,喜馬拉雅已經佔到了28%的市場份額,爲何還會深陷虧損迷窟?原因在於其營銷燒錢的失衡,及營收業務單一的掣肘。

數據顯示,爲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擴大用戶羣,2021年喜馬拉雅的銷售與營銷支出達到了26.3億元,同比增加54.1%,已經佔到了總收入的44.9%。

誠然,此舉的確爲喜馬拉雅拉來了更多的用戶,招股書顯示2021年喜馬拉雅月活用戶相較於上一年增長了24%,但單個付費用戶貢獻的業務收入並不高,甚至不足行業平均水準的一半:2021年喜馬拉雅付費用戶收入爲11.2元,但同期在線音頻行業訂閱的付費用戶月均收入卻爲22.5元。

很明顯,和投入的重金相比,“燒錢換增長”的算盤並未打響。

除了營銷支出外,收入分成與內容成本是喜馬拉雅的另一個無底洞,佔了總收入的33%。在這背後反映出的是其主要業務單一的問題:訂閱收入佔比已經從2019年的47.2%上升至51.1%超過半數。這意味着喜馬拉雅的盈利能力越發依賴於平臺上的優質內容,因此被迫在內容端擴大支出。

可以說,在用戶端與內容端兩頭的熊熊燒錢之火,讓喜馬拉雅儘管營收逐年上升,卻追趕不上虧損的窟窿。也正是因此,喜馬拉雅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渴求上市的“遠水”來解近渴。

資本撤出、大幅裁員,喜馬拉雅內憂外患

盈利遙遙無期帶來的一個直觀後果,就是資本市場對喜馬拉雅逐漸失去信心。

2012年喜馬拉雅橫空出世,十年時間九輪融資,估值一時間風頭無二。最近一次E輪融資發生在2018年,金額高達9億美元,其中不乏騰訊投資、華泰證券等知名資方,也讓喜馬拉雅估值達到240億元人民幣。

但時間來到現在,若喜馬拉雅連1億美元的IPO融資都未能達成,證明其已不再是當初那個香餑餑。

事實表明,資本就像龍捲風,來得快撤得也快。早在拿到9億美元融資後的不到一年,不少投資人就紛紛從喜馬拉雅“下山”。

據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在2019年3月和21個主體簽訂了減資協議,並回購在喜馬拉雅持有的全部註冊資本。其中包括小米、好未來、閱文等等老股東在內。

2019年5月,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多項工商變更,包括小米副總裁洪峯在內的12名董事退出,僅剩公司CEO餘建軍一人。

而在餘建軍創業初期豪擲3000萬助其邁出第一步的證大集團創始人戴志康,在涉及一場非法集資案件後,也已經被喜馬拉雅撇清關係,稱“證大公司等4家公司與喜馬拉雅已無股權關係”。

目前喜馬拉雅已經稱得上是“孤家寡人”,只有上海喜全、喜介兩家股東,而上述兩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均爲餘建軍。

外部資本喪失信心紛紛撤出,喜馬拉雅內部員工則是擔憂被裁。

自2022年開始,受大環境與自身營收影響,喜馬拉雅效仿不少大廠一樣舉起了“降本增效”的大刀,砍出的第一步就是裁員。

4月,有人在脈脈平臺爆料稱喜馬拉雅員工數從年初的4500人降到了四月的4000餘人,而2021年6月時員工數最多時曾一度突破5000人。同時,該爆料者還表示喜馬拉雅管理混亂,“每年都有小規模的裁員”;“預計今年年底和明年還會再來一波大規模裁員”。

雖然喜馬拉雅官方對此消息沒有做出回應,但爆料貼下卻引來了大量喜馬拉雅現/前員工的留言合影,其中甚至有認證爲“喜馬拉雅高級開發經理”的員工出現,表示自己也即將離開公司,側面印證了該爆料的真實性。

從十年融資九輪,執在線音頻牛耳,到如今資本撤場,業務線大幅裁員,喜馬拉雅已經深陷內憂外患之中。

賽道降溫,在線長音頻還講得出好故事嗎?

喜馬拉雅IPO之路一再受挫,但哪怕已經快它一步上市的同行,境遇也同樣不佳。

據瞭解,2020年荔枝FM更名荔枝正式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11美元/股,隨即破發。至今年跌幅已逾92%。

這似乎表明了,曾是資本寵兒的在線長音頻,能講的故事已經沒那麼誘人。

據灼識諮詢調查結果顯示,在線音頻在國內的滲透率並不高,只有20.2%,遠低於美國的48.7%。不光如此,相比於在線音樂、短視頻、長視頻等內容形式,在線音頻更是被遠遠拋在了身後。特別是後起之秀短視頻,在國內滲透率已經超過長視頻,達到了77.2%。

從當前大部分在線音頻平臺的動作來看,探尋音頻內容訂閱付費以外的增長業務是業內普遍的方向。

例如喜馬拉雅,近日就率先在音頻之外加入了視頻內容,上線了與芒果TV、達盛傳媒共同開發的短劇《傳聞中的陸神醫》。這部短劇也是國內第一部在音頻視頻雙平臺同步聯播的劇集。

在喜馬拉雅上不僅可以作爲有聲劇進行收聽,同時也首次能夠播放視頻內容。目前該劇仍處於新品限免階段,後續預計會進行按集收費或會員訂閱模式。

另一方面,物聯網/車載市場也是在線音頻競爭激烈的一片戰場。據灼識諮詢資料,該市場的收入從2018年的5860萬元增長至2021年的8.5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143.9%。

因此,乘着新能源汽車的東風,越來越多在線音頻平臺把相關場景當作了兵家必爭之地。荔枝此前宣佈與小鵬汽車、廣汽以及比亞迪等合作,蜻蜓FM則與百度Apollo智能車聯合斑馬智行開啓車聯網生態領域合作。

而喜馬拉雅,也已經與特斯拉中國、寶馬、奧迪等74家汽車廠商開展了合作,並表示2022年將與10多位汽車廠商建立合作,並計劃推出電臺服務功能。

但新領域的拓展同樣也會遇到阻礙,首先是現有的營收結構並沒那麼容易改變;其次大廠的入局也帶來了不確定因素。

例如騰訊TME,2021年1月從閱文集團處收購了懶人聽書100%股權,打造出的“懶人暢聽”月活人數已經僅次於喜馬拉雅;字節旗下2021年6月推出的“番茄暢聽”在線用戶時長也很快來到了第二位。

面對大廠們更加成熟的互聯生態,喜馬拉雅爲首的老牌在線音頻平臺需要面對更大的挑戰。

喜馬拉雅在10年間成爲了行業頭部,只是高度相比上市高峯還是矮了一截。市場正等着聽新故事,但留給它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