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冰尔 文/王琳

牛奶蛋白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其中的某些成分有很强的致敏性,会导致婴儿发生过敏。这几个常见的问题,你的宝宝遇到了吗?什么是牛奶蛋白过敏?

妈妈们一定不会对“牛奶蛋白过敏”这个词感到陌生。牛奶蛋白过敏属于过敏的一种,是宝宝的免疫系统对于牛奶蛋白的病理性反应。宝宝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出“自我”和“非己”抗原,对于“自我”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而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作用,引发超敏反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敏。而牛奶蛋白过敏就是免疫系统把正常摄入的牛奶蛋白误判成入侵身体的敌人,随后引发一连串免疫反应来对抗这个外来“敌人”,引起皮疹、腹泻、哮喘等症状。

科学研究发现,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消化系统黏膜表面的sIgA明显不足,而母乳的一大优点就是含有大量sIgA,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不摄入牛奶蛋白,几乎不会发生过敏,而人工喂养的宝宝的过敏发生率较高。牛奶蛋白过敏通常会出现消化道症状、皮肤过敏症状以及呼吸道症状。

消化道症状包括经常吐奶、腹泻、肚子鼓鼓的、大便带血丝等;皮肤过敏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湿疹、嘴唇周围皮肤红肿、眼睛周围红肿等;呼吸道症状包括频繁打喷嚏、流鼻涕,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困难等。

我的宝宝是不是牛奶蛋白过敏呢?

如果宝宝出现了以上列出的某个或多个症状,需要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给宝宝进行体格检查和便常规检查,询问你的家庭成员之前是否发生过过敏,有的医生会给宝宝进行过敏原筛查。若能排除乳糖不耐受,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医生会建议妈妈在饮食上规避各种奶制品;对于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医生会建议更换深度水解奶粉或者氨基酸奶粉来观察宝宝的过敏症状是否有所缓解。一段时间后,医生可能会让妈妈在饮食中重新加入含牛奶蛋白的食物,看看宝宝的过敏症状是否重现。以上这些就是判断宝宝是否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全过程。有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可能会仅根据宝宝的过敏原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牛奶蛋白过敏。

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由于存在交叉过敏现象,通常也会对其他动物乳汁中的蛋白质过敏,如羊奶、马奶等。除了牛奶蛋白,鸡蛋、花生中所含的蛋白质也是常见的婴儿过敏原,因此,哺乳妈妈在饮食中需要限制花生、牛奶、鸡蛋、海鱼、贝壳等食物。

有一些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生后前几天由于妈妈没有奶或奶很少,所以被哺喂了少量的配方奶。研究发现,即使只喝过一点配方奶,也可能会影响宝宝的免疫系统发育、肠道菌群定植,并造成牛奶蛋白过敏,引发湿疹、呕吐、腹泻甚至哮喘。因此,WHO、美国儿科学会一致推荐出生后纯母乳喂养作为预防婴儿早期过敏的重要方法。在此,提醒妈妈们, 在母乳下来前尽量不要给宝宝喝配方奶。

宝宝出现了牛奶蛋白过敏,妈妈应该怎么办?

若宝宝被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妈妈也不用特别担心。研究结果显示,部分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会在1岁左右恢复正常,而绝大部分宝宝会在3岁之前恢复正常。被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在恢复正常之前,妈妈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医生会建议妈妈在饮食中避免摄入各种奶制品,不仅是牛奶,还包括酸奶、奶酪,甚至含奶的冰淇淋等,一段时间后观察宝宝的症状是否减轻。如果确定需要避免奶制品的摄入,需要注意在饮食中增加其他含钙量较高的食物以及优质蛋白。另外,如果给宝宝服益生菌,需要挑选辅料中不含奶的,以免在服用益生菌的同时摄入牛奶蛋白,引起过敏。

对于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医生会建议为宝宝更换奶粉。过敏通常会出现交叉反应,即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通常也对大豆和羊奶过敏。深度水解奶粉和氨基酸奶粉是目前比较推荐的针对牛奶过敏宝宝的专用奶粉,其原理是将牛奶蛋白部分或完全水解为更小的蛋白质甚至氨基酸,与牛奶蛋白相比,它们引起过敏的概率大大降低。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宝宝的胃肠道无法消化配方奶粉或母乳中的乳糖而造成的消化系统不适等一系列症状。先天性的完全乳糖不耐受非常少见,而相对乳糖不耐受在宝宝中更为常见。

乳糖不耐受的常见症状包括:频繁放屁、腹泻、频繁吐奶、湿疹、爱哭闹、增重缓慢等。如果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如确认是乳糖不耐受,在喂奶前补充少量乳糖酶即可减轻相应症状。

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有什么区别?

在很多育儿类书籍、学习资料、广告和网页上都会出现牛奶蛋白过敏或乳糖不耐受的字样,而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理机制却常常被大家混淆。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均是人体对奶制品中某种成分的特殊反应。其中,乳糖不耐受比牛奶蛋白过敏更为常见。

牛奶蛋白过敏主要由免疫系统参与,是人体免疫系统对于牛奶蛋白产生的排异反应,可通过避免牛奶蛋白摄入来减轻症状。

乳糖不耐受的相关生理机制中并没有免疫系统的参与,简单来说就是人体不能完全消化乳糖。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宝宝每次吃完奶后就会出现放屁多、肚子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补充乳糖酶,可以帮助身体完全消化乳糖,即可使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专家简介:

王琳,女,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科临床博士毕业。2007年和2014年分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和华盛顿大学进修,原中日友好医院保健科科主任,现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业近20年,擅长婴幼儿喂养、生长发育,出生缺陷和特色儿童的免疫接种等。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常委,疾病预防和疫苗接种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儿童神经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编委,《中华儿科杂志》审稿人,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药品评价中心评审专家,欧洲遗传代谢病协会(SSIEM)会员,北京市医疗技术鉴定专家。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