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騰訊媒體研究院”

4月中旬,騰訊數據新聞項目正式全線啓動。一經推出,項目作品《敘利亞空襲》最終訪問次數就達到了33萬(截至4月15日),評論量一萬以上,數據表現爲常規稿件的三倍以上。

敘利亞空襲項目

這則數據新聞是由騰訊新聞國際頻道、數可視公司聯合央級媒體-新華國際共同開發的數據新聞專欄節目《數論天下》聯合出品,因其權威、詳實的數據與生動的表達方式受到了用戶的高度關注。

騰訊新聞聯合央級媒體-新華國際及數可視平臺 聯合推出數據可視化報道專欄-《數論天下》

事實上,從傳統的圖文時代到現在的讀圖時代,數據新聞正成爲新聞傳播行業的前沿風口,力求“一圖看懂”的數據新聞與常規的新聞內容不同,前者可將冗雜的數據信息以及錯綜的關係鏈以形象、生動、簡單的方式呈現,同時提升專業新聞的“闡釋”效果,使新聞題材更具吸引力。

當然,數據新聞並不是新鮮事物,這兩年,隨着移動互聯網的到來,數據新聞的需求更大、生產者更多,而更多的優質內容也隨即產生,對於這一現象,我們想要探討的是,它背後的驅動力,究竟是什麼呢?

內容多元化

數據讓新聞產生質變

當下,移動互聯網早已成爲國人消費時長最多的媒體。Mary Meeker《2017年互聯網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互聯網佔據了中國用戶55%的媒體時間。今年羣邑《State of Digital》報告也稱網絡媒體消費時間將超過線性電視。

羣邑《State of Digital》報告

誠然,內容是互聯網永遠不變的主題,而隨着媒體內容消費時間的不斷增加,用戶對同質內容的響應也越來越疲乏,內容形式的改變則呼之欲出。

另外值得注意的則是“假新聞”獲選柯林斯詞典2017年度詞彙,因社交媒體天生對“新奇”、“恐懼”等情緒的偏好,假新聞往往能夠在平臺上大量傳播,但對於民衆的媒體素養、社會輿論的良性互動造成極大損害。

在這樣的背景下,數據新聞追求規範的來源引用、使用最前沿的技術手段和精確、有美感的設計在目前的迅速變化的媒體生態中體現出了獨特的價值,堅守專業主義的陣營。

騰訊新聞坐擁全國最大的新聞平臺與社交網絡入口,作爲內容生產者的賦能者,嚴格把關着新聞內容的質量。如今,在硬件技術和算法技術得到拓展的基礎上,騰訊率先與數可視這類有數據新聞生產能力的機構進行深度合作,針對多領域合力生產切中用戶需求的數據新聞。爲了讓整個項目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騰訊新聞還以提供內容創作扶植基金的形式,聯合各界新聞創作同仁一同生產更多類數據新聞報道。

需要強調的是,早在2017年,數可視團隊已開始與騰訊新聞內容團隊有相關合作,類似《學區房系列》以及《一組圖看懂霍金一生》都是數據新聞的嘗試之作,基於良好的合作結果,在2018年,“數據可視化項目”合作項目已從穀雨團隊、科技頻道擴展至國際、財經等頻道。

站在騰訊新聞角度來來看,此類合作,一方面能夠拓展其內容形式,爲人們提供交互式閱讀和多樣解讀的可能性,減少信息的不對稱並提高傳播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依靠數據新聞在用戶內心建立起一個高質量、可信賴的品牌形象形成競爭壁壘。

品類定製+生產模塊平臺

更多流量、更高效率

數可視CEO黃志敏這樣形容數據新聞的生產:“在傳統的新聞生產中,技術和設計人員是上下游的關係:出稿件是記者和編輯的事情,出完稿件以後讓美編配圖、排版,技術是解決怎麼發佈出去的問題。而數據新聞要求新聞生產流程做出根本的變化,需要團隊在各個環節不間斷地討論與合作,設計、開發、文案是合作和互動的關係。”

而這個流程在平臺、生產方、數據機構三方的合作機制下又產生了新的變化。當內容遇到大數據,理所當然會對用戶的需求進行挖掘,於是數據新聞的生產被定製化。

“先定選題,再商量用什麼圖形表現會比較好,再看這個圖形技術上能不能解決。我們也都知道數據新聞用的是前端技術,前端技術並不難,只是時間長短、成本高低的問題,所以我們就看具體問題,花多長時間,不行再改方案。方案定下來,回去再確認是否還需要讓記者補充更多數據,”黃志敏在談及具體的生產流程時說道,“從內容形式的角度來解讀,數據新聞就是要用數據講出一個好故事,並不因爲形式是數據新聞就要求有很多數據,數據新聞的立足點就是用數據來證明作者的觀點。”

在保證選題符合用戶需求之後,緊接着的是平臺中的生產模塊平臺,它能批量、快速、低成本地滿足數據新聞的生產需求,進而提高生產效率。目前數可視平臺hanabi.data-viz.cn已上線內測,不僅集開放數據上傳下載、數據可視化模板生產及人工智能三大功能爲一體,還提供數據搜索、採集、存儲、清晰、分析到數據可視化的系統化服務,產品定向支持有數據可視化新聞生產需求的機構和媒體。

騰訊新聞數據可視化報道及核心推薦位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多方合作的項目,磨合同樣是通往默契和深度合作的必經之路。還是以數據可視化項目爲例,在正式啓動三方合作之前,數可視團隊已與騰訊科技和穀雨深度報道實驗室團隊有過較長時間的合作磨合,生產出如深度報道“學區房”系列大型報道以及科技熱點數據新聞品牌“一組圖”系列報道,深度報道流量峯值最高爲300w,日常稿件流量也穩定在20w左右。

在這種背景下,“美英法空襲敘利亞專題報道”和“扎克伯格道歉史”兩個極具代表性的熱點事件,儘管是三方首次正式嘗試合作,已經實現了高效運行,當日完成策劃、撰文、數據生產以及發佈環節,實現了流量與效率的同步提升。

開放&協作

不讓優秀內容與生產者被埋沒

優秀的數據新聞生產方並不只有新華國際,如何將好的內容生產方聚集起來,並讓他們的內容得到更好地傳播是合作中的重點。

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曾說道:“在快速變化的行業格局中,我們認爲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比如用戶對硬資訊的需求、渴望瞭解天下大事的需求、以及用戶對有價值的優質內容的需求。”——騰訊與數可視、新華國際的合作案例再次證明,好內容值得高流量回報。

保證硬資訊的專業品質,並不一定損失流量。在花邊新聞搶眼球的市場下,國際硬新聞和時局分析無疑是國際新聞報道中的一股清流。

在三方合作首次嘗試中,數據新聞《扎克伯格道歉史》就被推薦至國際要聞焦點圖等位置。後續新華國際計劃與騰訊新聞國際頻道將批量定製獨家國際主題數據新聞,聯合出品《數論天下》欄目,規模化量產系列專題報道。

未來,騰訊新聞還將挖掘更多的內容生產商,開放生態合作,以此來更好地服務於用戶。爲了達成這個目標,數可視項目後續還會推出系列培訓課程,首期課程已於3月底召開,共邀請合作媒體15家,覆蓋紙媒廣電、央媒、及行業媒體,如新京報、參考消息、閃電新聞、浙報集團等。

結語

現在已經是一個讀圖時代,新聞的產生的速度已經遠遠地超過了新聞獲取的速度,眼球經濟早已變成手指經濟,數據新聞的實踐已經激發了對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的更新和改造。在數據的獲取和分享上,數據新聞幫助媒體從碎片化信息中發現規律和趨勢,增加了報道的廣度和深度。

始終以服務公衆利益爲目的,這是數據新聞的出發點,所有數據的處理和呈現歸根究底是爲了讓公衆理解我們身處的大數據時代中數據變遷的內涵,瞭解宏觀數據如何影響每個人。在可預知的未來,數據新聞對我們影響將更加深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