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公衆史學讀本》的直接原因是公衆史學教學的需要。近幾年,公衆史學在中國日益受人關注,不少高校擬在本科生或研究生中開展公衆史學教材,而目前尚沒有這樣的教材。公衆史學教學剛起步,需要提供相關的讀本,供學生深度閱讀之用。近幾年,筆者既關注公衆史學的學科建設,又重視專業建設,近年的教學項目都是圍繞公衆史學展開的。2013年的公衆史學會議上,有學者提出了編纂公衆史學讀本計劃,主要彙集歐美學人的相關論文,偏重深度閱讀,供研究生閱讀之用。筆者覺得此倡議不錯,於是親自動手編纂了一部《公衆史學讀本》,偏重中國學人的論文,用於研究生教學。筆者的想法,不同學人對公衆史學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公衆史學讀本編纂活動也應是多元的。2014年,公衆史學列入寧大研究生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其文本成果就是《公衆史學讀本》初稿。2015年,公衆史學列入校覈心通識課程建設行列,探討公衆史學在非專業公選課的教學模式,就成爲我的關注點。不久又列入寧大慕課建設計劃、寧波市慕課建設計劃,探索現代網絡教學模式。2015年8月,慕課視頻正式在寧波市高校慕課聯盟上線。這年下半年,又在“優課聯盟”(現名“優課在線”)上線。2016年初,又在寧大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上線。2017年初,又列入浙江高校在線精品課程平臺建設計劃。慕課的出現,使傳統的教室教學成爲線下教學,而慕課成爲線上教學。傳統線下教學與現代線上教學,各有利弊短長。如何結合兩者的優勢,就成爲現代教學探索的問題。2016年初,參與了寧大第二批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2017年上半年始,在“史學概論”課中也引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理論,要求選修“公衆史學”課程。

通過近三年的教學實踐,對研究生、本科生的公衆史學教學有了全新的感覺。到2016年8月,決定重新編一部《公衆史學讀本》。因爲三年過後,自己的教學思想有了全新的變化,框架設計也有了新的想法,可以選擇的好文章也更多了。2016年9月後,關注《公衆史學讀本》的出版經費籌劃事宜。適寧波大學進行教學行政管理改革,教學課題評審權下放學院,由學院自行組織。聽說此事後,筆者及時申報了教材建設項目。201612月中旬,通過學院組織的專家評比,成爲寧波大學教材建設項目,從而得以最終實現出版讀本的心願。列入以後,學院領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在更好的出版社出版,爭取有機會評獎。如此,也就給原來的讀本編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適2017年1月學校教務處邀請專家來講學,大力推薦超星學習通APP的使用。感覺學習通用於教學,真的神奇而方便。3月初,經過技術員當面的點撥,終於學會了學習通的使用技巧。除了課程應用有16項功能(學生只有9項)外,還有“資源”,有最新的書目,有當期雜誌,有當日的報紙,數量相當大,相當擁有了超星與中國知網。直接可以在手機上閱讀文章與圖書,這極大地解決了課外閱讀推薦問題,這是傳統線下教學時代無法想像的。學習通太適合文科教學了,可以大大提升教學的效率。爲此,筆者花了一堂多課時間,指導修課學生們學會學習通的使用。學習通的引入,給我們提出了移動數據時代的學習模式更新問題。我決意進一步更新教學觀念,更新教材體例,突破單一讀本的侷限,決定將教材與讀本的各自優勢結合起來,希望有教材之系統性,又有讀本之材料性。甚至,也想將線上講義與線下教案、課前文選與課後實務結合起來。

2017年10月,作爲評委參與了寧波大學第一批混合式課程驗收工作,有機會了聽了6位老師的彙報,其中傳媒系的湯志耘副教授的彙報給我的衝擊最大。現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際上就是線上線下的簡單相加。她的新思維是,線上線下應是一種內在關聯的有機結合,她的口號是“讓混合式教學課程有料、有趣、有粘性”。在場的教務處李處長,稱之爲2.0版的混合式教學,我們完全同意。在此啓迪下,我又費了幾日重新思考公衆史學混合式教學的改革方向,思考本教材的重新構思問題。我的想法是,線上線上混合應有二種理解:一是課前與課中的結合,課前觀看線上視頻,爲線下討論教學服務。視頻可以是線上慕課,也是可以相關的視頻。7個多小時的慕課視頻,建議分幾次集中看完。二是課中線上視頻與線下討論結合,即先播放一小段視頻,然後展開討論。觀看視頻的時候,要求學生做札記,就關注點形成自己的看法。讓不同學生充分說,然後老師加以重點補充。這樣的套路,可以理解爲“看視頻學歷史”。除了視頻,也可以有其他項目操練活動。課後實務項目,應前移到課中,要求學生帶電腦到教室,在課中當場建立文檔與框架,邁出艱難的第一步,形成初步的想法。這樣的“先實踐後談認識”,是符合由具體而抽象的知識接受、觀念更新原則的。此外,要讓每週課程前後有內在關聯性、粘鏈性,如同電視連續劇一樣,有連續看下來的吸引力。也就是說,本週課程結束前,要提出一系列下週擬講授的問題供學生思考。總之,筆者的目標是編纂一部線上線下混合的研討性的全新形態教材讀本,既可供本科生使用,也可供研究生使用。

經過反覆考慮,讀本體系仍用慕課的體系,確定爲16講。這16講設置的邏輯安排是:第一講是導論。第二至十講是當代公衆歷史記錄,先談歷程與歷史,強調當代公衆歷程必須轉化成文本歷史。接着分三大方面來思考,一是書寫對象的擴大,由大人物而小人物,涉及小人物的三種建構單元個人史、家族史、社區史。二是參與人羣的擴大,由小衆而大衆,由代理而自理。三是參與方式的擴大,由傳統文獻到口述史、影像志、紀錄片。第十一、第十二講是公衆文化遺產,涉及公衆歷史檔案與文化遺產保護。第十三至十六講是通俗史學,涉及通俗讀物、歷史影視劇、專家通俗講史、公衆通俗寫史三大方面的生產與消費。

每一講的體例由線上講義、線下教案、課前文選、課後實務四大部分組成。

線上講義,供課前系統知識預習之用,主要據已經在優課在線、浙江高等學校在線精品課程平臺、寧波市高校慕課聯盟平臺上運行的《中國公衆史學通論》慕課字幕而來,希望讓學生對各個部分有一個簡明扼要的系統瞭解。

線下教案,供線下教與學參考之用,重在話題的提煉、問題的積累、案例的收集、圖書的推薦、視頻的引導。課程教學改革,核心是要解決線下教案活動的有趣引入有效問題。課程教學要好玩,這是多數學生的追求,自然也是教師的一大希望。理想的課堂教學,應是一種師生心靈互動的交流活動。由於是實時的交流,經常會有思想火花迸發,這樣的教學活動必須要有記錄。收集到學生的真問題,這是一個核心考慮。要研究學生的思想與知識、興趣狀況,這是做好教學的第一任務。要創設問題訓練的環境。“依文本說故事提問題”,這是臺灣清華大學歷史學張元教授探索出來的通識歷史教學模式,值得學習。依文本說故事提問題”,可分成三個環節,一是提供文本,二是說故事,三是提問題。在前面系統閱讀與深度閱讀基礎上,提煉出相關的迷惑問題,用於課堂討論之用。從現實的案例或故事入手,引出基本理念。通過不同主題,選擇不同的材料,尋找不同的啓迪。問題與案例相結合,教學纔會成功。這一部分是最能體現課堂智慧的地方,這是師生共同對話的過程,少見這樣的教學過程記錄。其他老師上課怕手機,我上課不怕手機,恰恰相反,我要求大家充分發揮您智能手機的全部記錄功能。

課前文選,供課前深度閱讀之用,是相關論文的彙編,經典閱讀的引導。這是一部專題性研討讀本,是可以引導學生探索的材料,且是不同專題的材料。按專題分成不同的部分,不同部分提供不同的閱讀材料。從近十年的論文、網絡文章中選擇材料。之所以選擇近十年,是因爲公衆史學是近幾年興起的,相關文章集中於這個時間段。由於近年對公衆史學的大力推廣,這些選文似乎都是很容易找到。有人希望收錄一些難以網上下載到的文章,或者約一些、翻譯一些新稿子,這樣可以確立它成爲後人研究不可不讀的必備文獻。這個設想很好,應該有這樣的公衆史學讀本,但不是本書的目標所在。本書是教材,課前文選重在啓蒙,面向初學者。說白了,它就是給那些不會找論文的新手或不喜歡電子文本的人提供閱讀方便的,讓他們一冊在手,不用再上網自己去尋找。選材原則有三:一是學術新意與通俗易懂,討論話題面要寬一些。時間上,以近十年爲主。二是專業作者不分內外,涉及編者本人在內的公衆史學同行作品。筆者目前爲全面思考公衆史學學科建設的人,寫的論文最多,故收錄也多,別人僅是就某一個部分有所思考而已。通過這個選本,也可以讓學生知道圈中有哪些人物在做相關研究。爲了尊重作者的知識產權,目錄中分別標舉作者名。三是節選爲主,不是純粹的論課前文選編,而以適用爲原則,加以精心剪輯。本讀本以中國學人作品爲主,主題以論述中國公衆史學爲主,兼及海外論述公衆史學的文章。由於數量較多,分爲內外兩篇,內篇分16講配置課前文選,每講保證二篇以上。外編則是歐美公衆史學研究介紹。論文的原標題學術範還太濃,有的概念不好懂。考慮是給初學者閱讀的,所以部分標題作了修訂,也使之有更強的連貫性。註釋格式作了統一調整。

課後實務,用於學生的課後實務操練,重在提升學生的歷史寫作表達能力。這涉及了課程考試的改革。通過多年的探索,筆者也探索出了此課程的考試新模式,基本精神有七:一則通過項目實踐,實現觀念更新、能力提升的基本培養目標。發揮考覈的槓桿調整作用,將之當作做事的外在動力,從監督與回報體制上保證教學的有效進行。二則加強動手能力訓練。取消傳統的卷面考試,代以書面實踐項目。這不是作業,而是項目,因爲有探索性與實戰性。檢查學生水平的方式,不再是看其卷面答題能力,而是觀察其實踐能力。這可以訓練學生的認真負責的做事精神,破除傳統作業的應付壞習慣。書中得來總覺淺,觀念的更新也要實踐來支撐,所以課後要加強實務項目的操練,通過動手操練,提升自己的歷史寫作能力。課後實務操作技術儘量細化,用實踐、用技術來解決觀念問題,是我全新教育思想所在。三則平時成績累計制,每個學期學生做自傳、家譜、教學報告三大項目。由期末的一次壓力轉化成平時的多次壓力,這可以改變大學平時沒人管、考試時壓力過大的弊端,大大提升平時學習的效率,降低集中考試的心理壓力。四則考覈的多樣化,通過項目提升動手能力。通過自傳、口述史、家譜,訓練其小歷史書寫的意識與能力。通過教學總結,實現教學效果反饋信息蒐集方式的更新。五則加強團隊合作。做項目時,不完全是獨立進行,而是在老師的培訓下、以羣體合作模式完成的。一則推動講故事活動,分成小組,單獨組織活動。講時錄音,以備檢查,也備存檔。二則合作做口述史項目,選擇公共選題展開合作。三則做家譜時與家族成員合作。通過合作,可以發揮自己管理組織能力。三大合作可以促進團隊合作精神,破除單槍匹馬奮鬥意識,加強同學間的交流與溝通。六則以說話、寫作爲導向的學習與考試。傳統的教育是一種以考試教育爲導向的學習,新模式提倡以寫作爲導向的學習。說與寫,是兩大訓練目標。以說話、寫作爲導向的學習,可以獲得不少基本素養與能力的訓練。重在歷史寫作訓練。文學寫作可以虛構,而歷史寫作屬非虛構寫作,是實構,必須有精確的時間與地點,有故事情節,有事件本末過程。語言多用敘述,少用抒情與描寫。通過這樣的項目操練,既可提升自己的歷史寫作能力,也可完成小歷史的書寫目標,讓自己、家族人員進入文本化的“歷史”行列之中。七要確立項目操作的基本原則:明確攻關清單,倒扣式、達標式、積累式的項目操作法。現代社會普遍實行項目制度,項目制是一種透明的、可預期、可準備的做事法,重在觀察符合標準、態度認真,通過水平見高低。目標清楚,計劃性強,平時做事更有方向感,效率更高。否則,糊塗地過日子,到時缺乏相關的準備。第三週時,建立明確的三大做事項目目標,回家時可作準備。在手機或電腦上建立三大文檔,拷進相關要求,仔細研究相關要求,閱讀相關樣本,琢磨透其精神。此後,圍繞目標分別準備,由易而難,日積月累,逐步添加,逐步完善,精益求精。準備一個學期,即可輕鬆、高質量地完成。也就是說,一次講清,同時操作,分次提交。譬如教學報告,每週聽課以後,有什麼想法及時記錄下來,如此期末時稍加整理即可成稿。否則平時沒有積累,臨時寫作是寫不好的,必定痛苦。老師要的是學生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想法是聽課時產生的,當時如不及時記錄,事後就不存在。

這樣的綜合體例設置表達了筆者的基本教學思想。教學改革,除了改革老師“教”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改革學生“學”的方式。只有兩者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狀態。學生的學習態度,可以歸納“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先知先覺”三大境界。所謂先知先覺,就是課前預習,做足功課,有準備地來學。所謂後知後覺,指課後知道自己的不足,馬上補救。所謂不知不覺,就是什麼都不做,課前不做,課後也不做。線上講義適應課前嘗試系統而淺度的瞭解,課前文選適合課前的深度閱讀。學習方式的更新,重引導學生由“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由“後知後覺”再到“先知先覺”。如果養成提前做足功課、延伸閱讀的好習慣,會讓自己處於十分有利的位置,掌握主動權。課上重在更新觀念,課後重在提升能力。課堂的設置,問題的歸類,討論的進行,就是爲了更新觀念,不斷在原來陳舊的觀念上,嫁接新知識,更新觀念,從而適應新的課程提供的思想。在非專業的本科生中開設系統的公衆史學課程,在全國高校中都是首創。筆者作爲公衆史學專業課程的建設者,經歷了幾番教改,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希望固化課程改革的成果,供別人參考之用。

本教材建設的意義,主要有三大方面:(1)由教材而讀本的轉型。在探究式教學課改理念下,到底是編傳統式教材抑編新型的研討性讀本,這是值得思考的。傳統教材編纂的弊端有二:一則過於系統,聲音單一。中國人最喜歡編纂教材,提供一種完整的知識讓人系統地記住,這顯然是知識規訓教育的產物。二則參考書目空置。有的教材裏開出了參考書目,惜一學期內選課多多的中國本科生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直接讀那麼多參考書目。如何在教材與讀本、參考書目與閱讀材料之間取得平衡,這是值得研究的。據說,國外的大學教學多不編教材,只發閱讀材料,這樣的教學理念正是研討性教學。由此可知,編教材或編讀本,代表了不同的教學理念。從探究式課程教學來說,應編纂研討性讀本。(2)由課外閱讀式讀本到研討性讀本。說到讀本,大家馬上會想到,中國也有類似的讀本。此讀本,非彼讀本。現行的讀本多是以教材之外的輔導讀物形式出現,這樣的讀本仍沒有太多人來讀,從而無法實現擴大閱讀的目標。即便是輔導讀物性質的讀本本身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經典作品意識過濃,只選經典作家、領袖論說、著名學者的作品。二是體例的排列與內容的選擇缺乏分類。缺乏主題或話題性,是現存讀本最大的不足。新形態的研討型讀本,汲取了兩者之長,克服了兩者之短。讀本可以提供直接的論文資料,瞭解最新的動態。它想展示多元聲音,提供不同材料,讓學生自己來思考,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整合材料,自己得出結論。(3)由知識消費性讀本而知識生產型讀本。傳統的教材或讀本多本知識消費,而非知識生產。公衆史學非常強調動手能力的訓練。如此,應該編纂知識生產型的讀本。教材建設理念的突破,適應了探究式教學的新常態。

20174月,傳來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新形態教材建設項目申報。所謂新形態教材,指“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嵌入二維碼的紙質教材爲載體,嵌入視頻、音頻、作業、試卷、拓展資源、主題討論等數字資源,將教材、課堂、教學資源三者融合,實現線上線下結合的教材出版新模式”。我多年來的教學改革正是朝這一方向努力的,於是馬上申報了這一建設項目。7月初,有幸入列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第一批新形態教材項目,感謝專家們的厚愛。知道教材入選以後,我又對教材作了較大的修訂。最大的是每講下四部分名稱的改變,原來用二字,稱爲概要、課堂、文選、實務,現在改爲四字。又對口語化的字幕作了規範性修訂。呈現在您面前的這部讀本的最終形態,也離不開浙江大學出版社編輯們的辛苦勞動。

這樣的讀本是討論課意義上的讀本,是前人沒有編纂過,因而是值得編纂與出版的。英國有類似的《公衆史學讀本》,值得翻譯過來。王希教授也曾有意編選《公衆史學讀本》,惜遇諸多文章作者、原刊雜誌社授權過於複雜而未果。在此,真的要感謝各位專家及其雜誌社們的全力支持,從而讓更多的青年學子得有機會閱讀分享。這部讀本的出版,希望能開一個先例,多少實現一部分學人的心願,滿足新手們的學習需要,推動公衆史學在中國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