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影视作品,已经到了畸形发展时期,满屏都是大辫子的清宫戏。把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爷孙三个累够呛,24小时无眠无休服务于广大的人民观众。今天,我却要挑选一个明朝的皇帝给大家讲讲,非常有意思。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留下了万里山河后心有不甘地挂了。老头儿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后世子孙们,正常的没几个,大部分都很二,或者说很傻很天真。

有的不干正事,躲在后宫只做木匠活,然后还到市场上去卖;有的变态玩SM,宫女们都忍受不了,趁他熟睡时差点儿勒死他;有的不信任大臣,只信任太监,甚至还让太监领兵打仗,出现了“阉帅”。……

今天,咱不提这些主儿,因为他们虽然二,但还不是最二的。下面的这位,才是大明最二的皇帝,名叫朱翊钧(1563年——1620年)。历史上的万历皇帝明神宗,大明老朱家第13位皇帝,他在位48年,成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万历帝刚刚登基时,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日益加剧。万历皇帝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修复,目的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和稳固统治。

万历新政,取得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是明朝社会的一次有益探索。但是,以上我所说的“万历新政”,基本上除了名字外,和万历皇帝再无关系。因为,这些活儿都是张居正干的。

等到老张一死,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反对派也跳出来了,后宫太后也不支持了,万历皇帝也翻脸了,万历新政当即宣告失败。而且,老张的尸体,还差点儿被万历皇帝挖出来鞭尸泄愤。

离开了老张的万历皇帝,感觉雨也停了,天也晴了,呼吸也顺畅了,再也不用担心“张首辅”的斥责了。不过,他的平庸、好色、贪财、任性都统统显露无遗。一、平庸

张居正在世时,万历皇帝什么都没有干,却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甚至都有了“中兴大明”的征兆。除了政治和经济方面,被后世称颂的“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基本上也是由于张居正改革而导致的结果,毕竟充沛的财力才是军队最大的保障。

后来,张居正拜拜了,万历稍微嘚瑟了几年后就开始怠政,终于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党争,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相互争斗,他就静静地看着。

其实,说万历皇帝平庸还是轻的,他最大的错误就是眼睁睁看着后金发展壮大。萨尔浒战役,大明的军事攻势彻底易位,由之前完全的战略主动转为了战略相持,逐步到了战略守势。一步步坐等满人发展壮大,最后杀入关内,取明朝而代之。二、好色

在封建君主时代,说皇帝好色应该让人不解。因为,全天下的女人都是他的,何来好色一说?别急,我给您慢慢道来,说这哥们好色,而且还很有特点,绝对是与众不同滴。他视爷爷嘉靖皇帝为偶像,一天就娶了9个媳妇,可刚娶回去就后悔了,于是再也不搭理这些女人了。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这句话,用在万历皇帝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这哥们对有正式编制的妻妾们,看都不看一眼,却对妻妾身边的宫女们情有独钟。说得夸张点,跟嫖客逛窑子似的,宫里被他搞得是乌烟瘴气,污秽不堪。

一次,万历皇帝去给老妈请安,顺便还喝了几盅。晕晕乎乎地就撞见了一个宫女,二话不说就给办了。结果这个宫女还挺争气,很快怀孕了。酒醒后的万历皇帝见到王姓宫女的尊容后,自杀的心都有了,那叫一个丑啊!于是,他死活不承认和宫女怀孕有关。

眼见宫女肚子越来越大,太后派人一查,还真就是儿子万历干的好事儿。于是,宫女生产后,万历皇帝迫于老妈的压力,只得认了这个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三、贪财

皇帝会贪财吗?That is question。别的皇帝不会,清朝的道光皇帝除外,另一个贪财皇帝就该是万历皇帝了。

在封建社会里,你可以贿赂大臣,你可以贿赂嫔妃,也可以贿赂太监,这些都好理解。但是,你听说过贿赂皇帝,给皇帝本人使黑钱吗?有!万历皇帝就是一个收黑钱的皇帝。

从他怠政开始,基本上不上朝、不批折。如果你有急件需要他办理,必须交点儿润笔费,金额不必太大,但必须有,就跟西方社会的“小费”一样。你要不给,他就压着不批,你说该可气,还是该可笑?给皇帝小费,简直闻所未闻。

不仅如此,他敛财的法子还有很多。今天娶个小老婆,明天再娶一个……,尽管不用,但只要娶的这个名头就够了。因为他会给所有朝臣下请柬,收礼金,有时甚至还恬不知耻的向普通百姓变相索要。开眼了吧,这就是万历皇帝。四、任性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们,无论本人想不想当,但毕竟已经当上了,帽子已经扣上了,起码的责任心应该有吧。

好歹就算是再不情愿,咱最起码的一点,上朝总是需要的吧,即便你上朝时啥事儿都不干。最起码安排一帮太监们,亮嗓子吆喝一声:“有本早奏,无本退朝”。这是皇帝们的最基本职责,好歹得露个面儿吧。

但万历皇帝,他的任性到了什么程度呢。这货有一次心情不爽,和朝臣闹别扭,赌气不上朝了。这咱都好理解,谁还没个心情不爽的时候,发发火,撒撒气,想歇就歇两天呗。

结果呢,这货直接就歇了28年,整整28年啊!在这期间万历不上朝,不理政,不露面。

《明史·神宗本纪》记载 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

参考资料:

《明史》

《万历十五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