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此,專門成立了由著名科學家、學術大家等組成的總編輯委員會,並動員、協調全國學術界、各部委和各高校的力量,同時,還成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及上海分社,專職承擔《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工作。《中國大百科全書》共74卷,囊括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66個學科和知識領域,全面記述中國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同時彙集世界最新科學文化成就,體現彼時中國知識界的最高研究水準,堪稱我國出版史上規模最大的工具書。

學術淵藪 知識寶庫(逐夢70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是如何誕生的

1978年,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工作開始。爲此,專門成立了由著名科學家、學術大家等組成的總編輯委員會,並動員、協調全國學術界、各部委和各高校的力量,同時,還成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及上海分社,專職承擔《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工作。

中國百科的前世今生

百科全書集中了各學科、各領域、各時代的優秀成果,被譽爲“沒有圍牆的大學”“人類知識的寶庫”“一切才智之士的知識背景”,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面貌與文化實力。編纂自己國家的現代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百年夢想。

1978年5月21日,關於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請示報告由原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名呈送中央。5月28日即獲得中央批准。此後不久,即成立以胡喬木爲主任,于光遠、貝時璋、華羅庚、吳階平、張友漁、茅以升、周培源、姜椿芳、錢學森等爲副主任,馬大猷、王力、王綬琯、艾中信、盧嘉錫、馮至、呂叔湘、劉開渠、許滌新、蘇步青、吳文俊、張鈺哲、陳世驤、季羨林、費孝通、賀綠汀、夏衍、夏鼐、錢偉長、曹禺等爲編委的100餘人總編輯委員會,組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並迅速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配齊幹部。

之後,舉世矚目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啓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過程中,鄧小平同志親自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題寫社名,親自審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一些重要條目。

勵精圖治百年夢圓

《中國大百科全書》共74卷,囊括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66個學科和知識領域,全面記述中國博大精深的文明成果,同時彙集世界最新科學文化成就,體現彼時中國知識界的最高研究水準,堪稱我國出版史上規模最大的工具書。

1993年9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爲《鑄就中華文化的豐碑》的長篇文章,報道《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工作。世界多國主要媒體也相繼報道,英國《自然》週刊、美國《科學週刊》等發表了李約瑟等著名科學家的評論文章。199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斬獲首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

《中國大百科全書》是全國上百個部委、幾百所院校和科研機構緊密協作的成果。參加編寫工作的專家學者多達26000多人,中科院第四屆400位學部委員中,有336位參與編纂工作。秉承“最合適的人寫最合適的條”這一基本原則,各學科均由學術大家或重要部門主要負責人擔綱,由在相應領域公認有研究的專家學者執筆撰寫。

許多年邁學者不辭辛勞,抱病撰寫條目,使《中國大百科全書》得以“搶救”一大批造詣精深的學術財富。這些學術大家撰寫的許多詞條都已成爲經典,比如蘇步青教授寫“幾何學”條,錢偉長教授寫“力學”條,錢學森教授寫“導彈”條,袁隆平教授寫“雜交稻”條,季羨林教授寫“《羅摩衍那》”條,呂叔湘教授寫“語言和語言研究”條,吳階平教授等寫“現代醫學”條。在編輯《自動控制與系統工程》卷中,錢三強院士撰寫“科學”條,錢偉長院士撰寫“技術”條,錢學森院士對相關條目做出重要修改,“三錢”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同一卷中共同撰稿,成就學界和出版界的一段佳話。

中國民俗學開拓者鍾敬文先生,從全卷總體構思到條目設置,都自己動手,撰寫了洋洋萬字的“民間文學”和“民間文藝”兩篇概述性文章。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爲寫好戲曲曲藝卷中的條目,閉門謝客,潛心總結,研究幾十年舞臺表演心得,反覆修改,十易其稿。《中國文學》卷中的“中國文學”條目經過樊駿、陳伯海、錢鍾書、王元化、周振甫、吳小如等先生認真細緻的修改,他們將自己的意見寫在空白紙上貼於原稿問題處,錢鍾書先生不但糾正偏頗,連用詞造句都不肯輕易放過。

百科社建社之初,以姜椿芳爲首的籌備組成員,騎自行車,擠公共汽車,四處找人、找錢、找辦公地點。他們常常頂風冒雪,有時候不惜跋涉幾千裏,只爲求得有志有才之士的加入。正是這種不懼艱難、共赴時代召喚的寶貴精神,成就了被譽爲“學術淵藪、知識寶庫”的《中國大百科全書》。

與時俱進再攀高峯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後,立即在全國掀起購買熱潮。北京、上海等地的新華書店門口,聞訊趕來的讀者連夜排起長隊,場面十分火爆。其中《法學》卷很快就發行超過50萬冊。回頭來看,《中國大百科全書》發揮了獨特的歷史作用。首先,全面推動我國學科研究,完善國家知識體系建設。《中國大百科全書》一經啓動,便按照學科齊全、權威準確的標準進行學術人員組建,展開各學科調研、梳理、創新,有效引領、推動了各學科建設。一些當時的空白學科,如政治學、社會學、環境科學等也都開啓了編纂工作。其次,構築了重要的國際文化交流、交融平臺。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時,幾次將《中國大百科全書》作爲國禮,贈送外國領導人、著名大學圖書館,《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衆多詞條、內容,還由國外出版機構引進出版。再次,促進百科全書標準、規範的制定。《中國大百科全書》在編纂過程中,各學科制定、形成相應標準,對歷史上一些似是而非的事物,進行科研攻關與訂正。這些成果後來被衆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出版物所採納,而且帶動了全國“百科全書熱”,推動了讀者對百科全書的認知和使用。

《中國大百科全書》採取連續修訂制,於2009年又推出第二版,向新中國60華誕獻禮。第二版由著名科學家周光召先生擔任總編輯委員會主任,由各領域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學者組成總編委會和各學科編委會。內容上囊括80多個學科門類,吸納世界範圍最新科研成果,尤其充分反映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科學文化的成就,編排方式上首次與國際慣例接軌,按字順統一編排。

隨着信息社會的到來,世界各國的百科全書編纂發生巨大變化,網絡百科全書成爲知識話語權的新高地。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變革是必然選擇。編纂出版第三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工作已經啓動,第三版在總設計階段便已將創新發力點首先聚焦於網絡版。隨着100多個一級學科的全面展開,全國數百位院士、2萬多名專家學者已經集結起來,新一版百科全書的問世指日可待。

《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出版,得益於民族進步、國家富強,同時,也必將爲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爲建設更加繁榮昌盛的祖國,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

製圖:蔡華偉

龔 莉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