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興證資管和國盛資管5月發生虧損外,銀河金匯、浙商資管5月淨利潤環比下滑幅度均在90%以上,而東證資管、長江資管及光證資管的下滑幅度也超50%。然而,東證融匯和國盛資管則均未超過1億元。

每經記者 陳晨 每經編輯 何劍嶺

目前,市場上共有15家券商設立資管子公司,除中泰資管外,其餘14家均對外披露每月經營數據。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今年5月,華泰資管、東證資管和廣發資管營收均超億元;而在淨利潤上,華泰資管穩居首位。不過,從環比角度來看,僅有4家環比增長,分別是東證融匯、華泰資管、財通資管及招商資管。

值得注意的是,國盛資管是5月唯一一家虧損的券商資管,而且已連續3個月虧損,今年前5個月合計虧損1343.38萬元。對於發生這種情況,市場普遍認爲是由於國盛資管去年以來不斷“踩雷”而拖累了業績。據記者統計,國盛資管至少有8個集合資管計劃發生了違約。

5月3家券商資管營收過億元

已披露數據顯示,在14家券商資管中,華泰資管、東證資管和廣發資管5月營收均超億元,尤其是華泰資管更是遙遙領先。數據顯示,上述3家券商資管5月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26億元、1.26億元和1.11億元。此外,國君資管、招商資管、財通資管、海通資管及光證資管5月營收也超過5000萬元,而國盛資管是唯一一家5月營收未上千萬元的券商資管,僅爲801.06萬元。

從營收環比來看,14家券商中一半環比增長,另一半環比下滑。其中環比增長幅度最大的是東證融匯,5月實現營收1903.07萬元,環比增長近170%。其次則是國盛資管和長江資管,分別環比增長了近37%和30%。另外,華泰資管和財通資管環比也有不俗的增幅,均在20%以上。相反,興證資管和國君資管下降明顯,環比下滑幅度均在50%以上。

再看淨利潤方面,華泰資管穩居首位,是第二名的兩倍有餘。數據顯示,華泰資管5月實現淨利潤1.27億元,是唯一一家淨利潤過億元的券商資管。位居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招商資管和廣發資管,分別實現約0.59億元和0.54億元。值得注意是,國盛資管和興證資管在5月發生虧損,分別虧損了58.18萬元和122.47萬元。不過,與興證資管僅是單月虧損相比,國盛資管則已是自2019年3月首次披露月度數據以來,連續3個月發生虧損。

從淨利潤環比來看,上述14家中僅有4家環比實現增長,分別是東證融匯、華泰資管、財通資管及招商資管,環比分別增長了199.25%、126.75%、91.40%和66.01%。除了興證資管和國盛資管5月發生虧損外,銀河金匯、浙商資管5月淨利潤環比下滑幅度均在90%以上,而東證資管、長江資管及光證資管的下滑幅度也超50%。

華泰資管前5月淨利表現亮眼

過完6月,今年上半年就結束了,根據前5個月的數據已經能對14家券商資管上半年的經營情況有大概的判斷。

據記者統計,今年前5個月,華泰資管累計實現營收10.33億元,是唯一一家營收超10億元的券商資管。此外,東證資管、國君資管和廣發資管,營收均在5億元以上,分別爲7.60億元、7.51億元和5.35億元。然而,東證融匯和國盛資管則均未超過1億元。不過,要從今年前5月的同比數據來看,光證資管的營收同比增幅位居首位:今年前5月實現營收3.61億元,同比增長了64.22%。此外,海通資管、浙商資管和東證融匯同比增幅也超過20%。相反,東證資管、興證資管、招商資管及銀河金匯同比下滑。

從前5個月淨利潤方面來看,華泰資管仍然穩居首位,累計實現淨利潤5.60億元,其次則是國君資管、廣發資管、招商資管及東證資管,淨利潤均在2億元以上。

而國盛資管由於連續虧損,前5個月累計虧損金額也在逐漸擴大。國盛金控公告顯示,前3個月、前4個月及前5個月,國盛資管淨利潤分別爲-1203.22萬元、-1285.20萬元和-1343.38萬元。

另外,在前5個月累計淨利潤同比增長方面,浙商資管“一騎絕塵”,以同比增長1260.38%位居首位。其次是長江資管和光證資管,也分別同比增長了近133%和107%。而海通資管、國君資管及東證融匯的同比增幅也均在40%以上。然而,興證資管、東證資管等6家同比增幅下滑。記者注意到,興證資管、東證資管都以權益投資居多,但由於去年以來市場震盪明顯,產品規模縮減從而收入也跟着下滑。其中以主動管理見長的東證資管,今年一季度末私募主動管理規模相比去年末縮減了102億元。

國盛資管有8只產品“踩雷”

上述券商資管中,淨利潤雖然有增有減,但總體而言,尚未發生虧損,但國盛資管除外。

上文提到國盛資管5月淨利潤爲-58.18萬元,前5個月累計爲-1343.38萬元。對於這樣的業績,市場普遍認爲是由於國盛資管去年以來“踩雷”所致。

據記者梳理,去年以來,國盛資管至少有8只產品發生違約,分別是國盛資管神鷹38號、55號、78號、91號、100號、102號、123號、118號,合計募集規模近13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產品大部分發放貸款給了東方金鈺(3.780, 0.14, 3.85%)(維權)、猛獅科技、天業股份、凱迪生態、龍力生物和千山藥機(3.810, 0.00, 0.00%)(維權)這些深陷債務危機的上市公司,而且部分上市公司還面臨退市風險,因此不少人戲稱之爲:“精準踩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國盛資管神鷹102號集合資管計劃通過萬向信託將集合資管計劃資金用於向山東天業恆基股份有限公司(天業股份)發放信託貸款。2018年3月6日,天業股份未按資管合同約定還本付息,國盛資管代表集合資管計劃起訴天業股份。不過,後來國盛資管和天業股份達成和解協議,已撤訴。

但是2019年2月21日,14名自然人投資者因對國盛資管管理的“國盛資管神鷹102號天業股份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處置方案產生爭議,向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19年3月21日,該法院已受理該訴訟。對此,國盛證券認爲,這有可能對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發生重大影響。

對於上述種種違約,國盛金控曾在2018年半年報中表示,面對個別資管計劃融資人違約事件,國盛資管恪守管理人職責,積極溝通、協調,努力維護資管計劃投資人利益。

業績對賭催生激進資管風格?

“一家資管公司能如此頻繁地‘踩雷’實屬罕見,也體現了國盛資管較爲激進的風格。但是‘潮水退去後,也就能看見誰在裸泳了’。我覺得這或許和國盛金控與中江信託圍繞國盛證券的業績對賭有關。”對此,有業內人士評價道。

據記者瞭解,2015~2016年,國盛金控籌劃收購國盛證券,並與中江信託簽訂《業績承諾補償協議》。其中約定,中江信託承諾國盛證券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年度經審歸母淨利潤分別不低於7.4億元、7.9億元、8.5億元。如果國盛證券在業績承諾期未實際完成承諾淨利潤數,中江信託應按照《業績承諾補償協議》的約定進行業績補償。

面對業績壓力,作爲國盛證券全資子公司的國盛資管充當起了“先鋒”,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大量發行集合資管計劃,尤其是非標集合資管計劃。

記者從中基協網站查詢發現,2016年和2017年,國盛資管分別備案了14只、9只資管計劃,但由於“踩雷”事件發酵,國盛資管2018年僅備案了3只產品。但也正是得益於產品數量及規模的擴張,國盛資管在近幾年發展也確實較爲迅速:2015年至2018年的淨利潤分別爲128.77萬元、2988.72萬元、5306.40萬元及2456.37萬元。

不過,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國盛資管也面臨着“踩雷”風波的後遺症。此前深圳證監局披露的2018年第二季度證券期貨糾紛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2018年4~6月,深圳證監局收到針對證券經營機構的投訴件共157件,其中投訴量最大的就是針對國盛資管總部及在深營業部,達31件,佔比近兩成。

此外,2018年11月15日,深圳證監局還實施了對國盛資管的警示函措施。警示函顯示,國盛資管在未取得證券自營資格的情況下,以自有資金先後購買中江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銀鶴199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600萬元、金獅3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10000萬元。深圳證監局稱,上述情形反映出公司在自有資金使用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缺陷,應完善內部管理制度,並加強合規風控人員配備。

(本文來自於每經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