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首屆京師教育運營論壇於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廈成功舉辦,本次論壇聚集來自教育領域體制內外校長、專家學者、教育企業創始人、投資人以及北師大MBA老師學生等130餘人,共同探討教育運營管理的模式、實現思想碰撞、暢談未來發展,助力北師大經管院打造MBA“教育運營與管理”專業品牌特色。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陳麗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教授就《“互聯網+”時代教育生態體系發展的趨勢》這一主題進行分享,在“互聯網+”時代下,陳麗教授從教育實踐的第三個新空間、教育聯通的四個層次帶來教學改革等方面,分享教育生態體系發展的趨勢:從封閉線性有序走向開放複雜動態。

互聯網是教育實踐的第三個新空間:信息空間

“互聯網+”作爲一個時代的界定,其內涵是什麼?新時代是人類的教育,在與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支撐的兩個空間,支撐的教育實踐向第三個空間支撐的教育實踐轉變的階段。過去人類的教育就兩個空間:一個是物理空間,就像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教室;還有一個社會空間,每個人有身份,就像我是北師大教授,這是社會身份,是社會空間。但是互聯網出現之後,人類多了一個空間:信息空間。人類的各方面的實踐都將經歷從兩空間支撐,向三空間支撐的轉變,對教育來說,“互聯網+”時代就是由兩空間支撐的教育,向三空間支撐的教育轉變。互聯網不僅僅是作爲手段平臺,它的作用已經對教育的根本性問題產生了影響:

一是知識形態和知識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隨着以互聯網爲核心的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的廣泛的應用,人類的知識出現了迴歸現象。從人類的智慧是在生產中用符合傳遞知識的農耕時代教育,到專門生產知識和傳播知識的學校教育,再到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人類第一次的生產生活知識,不用通過文字這個符號就進行傳遞。所有的互聯網用戶都可以貢獻內容,是碎片化的,是問題情境化的,是學科交叉性的,是羣體智慧生產的知識,而這個知識的標準不再具有共性的特徵,而是出現了個性化的特徵,知識的貢獻者變成了學習者,每一個人在這個過程中的身份都在發生變化。互聯網環境下產生了一類新的知識觀,是海量的,是全譜系的,同時這個知識是動態生成的,生產和傳播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生產的同時做了傳播。

二是教育最關鍵的本體發生了變化。在今天這個時代,對人類有價值的內容,都在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對怎麼培養適應未來人才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學習者不會貢獻、不會判斷,只是簡單的獲取,在這種海量的世界裏面一定會攀比。什麼樣的教育實踐,能夠在有限時間內,給學生帶來最有價值的幫助,需要重新思考。2005年一位加拿大的學者提出了聯通主義,他說在互聯網時代人類的學習發生了變化,人類的學習是三個網絡相互作用的結果,一個是神經網絡,一個是概念網絡,一個是信息網絡,他覺得現在人擁有多大的信息網絡決定了人的能力,這是過去很少關注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思考培養學生什麼?讓學生的未來賬戶上,或者說給學生的未來人生做好準備。之前更多的是把人類已有的東西給學生,在新的階段,怎麼讓學生適應這種快速變化的世界,可能聯通是“互聯網+”時代教育新的問題。

教育聯通的四個層次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啓發

第一個是神經網絡。對教育教學改革,對所有層次的教育都有一個重要的啓發,就是要關注生理上仍然存在差異。原來學校是標準化的,假設三年級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其實差別非常大。

第二是經驗基礎。學生腦子裏有哪些概念,我們談概念網絡,其實是強調學生又比較符合寬的知識基礎,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素質教育其實都是談這個。

第三是信息網絡。現在的中高考改革考覈的關鍵是整合能力。用這個詞就是聯通,什麼叫整合?把看似不太直接相關的、不是自己窄的領域的內容跟相關領域聯通,這就是整合,就是幫助學生培養聯通能力和聯通意識,同時對於整個生態來說,看教育的整個體系一定是開放共享。

第四是組織網絡。學校能夠給學生提供的教育資源和幫助是有限的,特別是今天校長們特別難過,今天看素質教育,過兩天核心素養、信息素養、創新能力、跨學STEAM、琴棋書畫等,學校的事業,編制一個也不增加,老師的績效,工資也不能漲。老師也是人,都是有限的能力。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全社會蘊含着豐富的教育資源,而這些教育資源都可以爲學生所服務,但是需要教育的組織體系開放。從觀念上不要認爲只有學校提供的東西有價值,也不能說只能由政府買單,人民滿意的教育人民一起辦,人民可以提供教育服務,人民也應該爲更個性化的服務買單。

聯通本體論的思想就是構建一個開放的教育組織體系。要關注學生聯通整合能力的培養,事實上,互聯網正在推動教育的開放創新,已經在四個方面充分的體現了它的聯通性和開放性。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教學實踐,由供給驅動的教育服務向消費驅動教育服務,有人說優質資源不足,換句話說,還有大量的優質資源浪費,給學生不適合的就是浪費,怎麼把有限的資源用適合學生的方式給予學生也值得研究。同時互聯網信息空間跟人類的社會關係最大的不同,是所有的行爲都能留下痕跡。整個人類第一次可以用數據表徵教會學過程的規律,用數據用自然科學的一些方法來表徵教育實踐的一些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提供可以精準評價學生、管理教師教學實踐、管理者科學決策等,已經有一些非常典型的創新實踐案例了。

互聯網推動教育創新四個實踐

創新1:混合式學習使課堂以習得爲主

很多人說,線上線下融合,線上學一遍,線下再學一遍,在課前預習一遍,到課上老師再講一遍,這不叫線上線下融合,那叫學生多學好幾遍。這跟校外輔導班學一遍有什麼不同?互聯網已經把教師呈現內容的功能可以前置,留下特別寶貴的人和人之間面對面溝通的機會,教師的工作重點已經不再是呈現內容,只是答疑解惑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去鞏固那個東西。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可以使得課堂以習得爲主,不再是以呈現和練做題爲主了,以前的呈現功能放到課前,學生可以反覆看,在課堂解惑,訓練應用創新和反思評價。利用課堂時間發展學生的高階目標,這是線上線下融合給課堂教學帶來的機會,給老師提出了全新的能力要求,這是一個變革,對老師來說是能力的全部的更新,特別不容易。

創新2:教學資源共享的內涵不斷擴大

教學資源共享的內涵不斷擴大,過去更多的理解是數字資源的共享,做成了數字資源優質校和可能不太好的學校,優質的老師和一般老師的共享。在互聯網平臺的支撐下,連實體的校外物理空間都可以爲校內的學生用。同時大量的教育產業有很多的優質的教育資源都可以爲學校的教學改革服務。學校和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資源的唯一渠道,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超越學校和老師,獲得很多的資源,學校和老師跟這些資源共同存在。有人說2019年互聯網教育的寒冷的冬天,但是從學術的角度看,校內和校外教育共同服務學生的發展趨勢是不會改變的。李克強總理在全國教育大會提到教育跟社會融合是什麼內涵?不僅僅是開放大學跟社會融合,是基礎教育跟社會融合的趨勢。

創新3:教育供給方式:消費驅動的教育服務

教育服務內容的供給方式和服務的主體發生了變化,對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學習者自行選擇教育服務是否發生。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利用互聯網搭了一個平臺“教師走網”,由學生髮起,根據老師的職稱、服務時間長短,學生滿意度等來付費,由規定的地點,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學校學習,變成了由學生驅動的教育服務,滿足今天日益變化的個性化、優質的、終身的教育,僅靠傳統班級的教育服務方式是不夠的。全社會都在參與教育的供給,教育資源不僅僅在學校,教師不是唯一的教育資源,全社會蘊含着豐富的教育資源。互聯網讓整個世界全是通的,要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任何一項教育改革,而不是僅僅侷限在局部。

創新4:基於大數據的科學決策與個性服務

基於大數據的科學決策和個性服務,包括決策、走班制、人才選拔等,可以基於現在互聯網空間中留下的數據和學業數據,其他的管理學的數據相配合,讓評價更清楚。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除了老師走網可以點播老師以外,每個學生的學科素養都可以非常精準的推送內容。大數據,特別是互聯網環境中人類的教和學行爲的痕跡,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比直觀的經驗,更精準地來表徵教育教學實踐的本質。

教育生態體系發展的趨勢:從封閉線性有序走向開放複雜動態

教育正在從封閉的線性有序的系統,走向開放複雜的動態系統。爲什麼有那麼多困惑?這是教育改革歷史階段決定的特點,是一個變革的過程。現在來看有三類事幹擾特別大,但恰恰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是自組織,微觀層面看到學習者自己有網絡的自組織,包括今天的北師大MBA教育運營俱樂部、校外的互聯網教育產業,越來越多的自下而上的自組織來推動教育變革,而自下而上的力量和自上而下的力量,都是影響教育變革的重要的因素。第二是教和學的過程出現了非線性,知識是在網絡中以網絡的形式存在,傳統的信息傳遞的規律,學校的高度自上而下的有序的這樣的線性規律的實踐,正在被這些互聯網的非線性的複雜的規律影響,甚至很多成人的在線的學習,規律本身就複雜的。第三是在複雜系統中就是湧現,整體的效果大於局部之和。整體不是簡單的局部的加會出現一些新的現象,淘寶就是一個典型的湧現現象,一個事情出現之後,讓整個系統發生了變化。在教育改革實踐中面臨的困惑,面臨着很多政策上支撐不了的問題,都是因爲教育從原來的線性的封閉體系學校,走向這種開放的複雜動態體系。

誰是教育從線性有序經歷現在的混沌,未來達到非線性有力有序系統的蝴蝶?互聯網教育這個產業有可能具有這樣的效應,但是我不敢肯定。換句話說,教育一定從學校教育這種形態的教育,走向新的更開放的可能是非線性的,看似無序但本質有序的教育體系,特別多的實踐創新,也有特別多的政策衝突,也有特別多的思想困惑,這個是歷史階段特有的特點,帶來了無窮多的挑戰,也帶來了特別多的機遇。

沒有互聯網,傳統學校不需要運營,因爲它高度有序。有了互聯網,互聯網上的教育,運營就變得非常多,內容不是最主要的。教育變革絕對不是拿一個技術把原來傳統學校做的,在更大範圍內共享,不要僅侷限於在此。所有的教育產業的人,要關注到底新的技術對教育本質性的影響是什麼?而這樣的趨勢是什麼?符合歷史趨勢的,即使今天寒冷,春天一定會到來!

版權聲明

本文系微信公號“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ID:zgc-mtb)”原創文章,編輯後增加的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原創文章及原創圖片版權歸屬本公號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轉載請公號後臺留言聯繫授權,並在轉載文中註明作者及簡介、來源公號“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ID:zgc-mtb)”、原文鏈接,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