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黃雅琴 華成明)提到普洱,大都數人都會想到普洱茶。如今普洱茶已成爲許多人的健康茶飲。其實,除了普洱茶,普洱憑藉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優勢造就的不只有普洱茶,還有咖啡和其它衆多高原特色農產品也憑其獨特的品質享譽國內外。如何將地勢優勢轉化爲產品優勢?

2019年6月17日,在雲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主題爲“追趕跨越、綠色崛起,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普洱市新聞發佈會給出了答案。普洱市委常委、普洱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鬍國雲,雲南省發改委黨組成員、主任助理梁琦出席新聞發佈會並作新聞發佈。普洱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王鴻彬,普洱市政協副主席、市發改委主任胡良波,普洱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瞿濱,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天梅回答了記者提問。

胡國雲介紹,自2013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准普洱市建設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以來,就以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爲總平臺和總抓手,明確提出,要綠色、生態、惠民的GDP,不要帶血、污染、低效益的GDP,絕不靠賣地、賣林、賣礦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全市上下共同唱好生態資源“覈算、保護、轉化”三部曲,摸清生態家底,發揮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民生,探索出了一條“算清家底看好門,用活資源變成金”的綠色發展道路。2016年,普洱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爲5058.7億元,其中,生態系統產品提供總價值爲381.1億元,生態系統調節服務總價值爲4370.6億元,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總價值爲276.4億元。

GEP與GDP的比值在逐年縮小,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呈良性發展狀態。

有機茶的推進發展就是最好的佐證。

有機茶是採用與自然和生態法則相協調種植的茶園。普洱市作爲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實驗示範區和雲南省茶葉主產地之一,在全國率先實施生態有機茶園建設,以生態綠色有機爲主攻方向,實施生態茶園改造有機茶園建設,探索生態改善產業發展茶農增收的綠色發展之路。實施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探索“綠色檢察”強化公益訴訟,築牢綠色發展司法屏障;大力推進有機茶園等積極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2018年普洱茶品牌再次榮膺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榜首,被定爲中歐地理標誌產品互換農產品。

在體制方面,普洱市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的有機茶建設領導小組,制定有機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扶持政策。確定各縣區每年度茶葉有機認證企業及認證面積。對有機茶產業發展給予政策資金傾斜,專項補助資金每年2000萬元,給予有機認證企業立項扶持和鼓勵,首次進行有機認證給予報銷認證費用。

爲健全綠色標準,打造綠色品牌,編制發佈了涉及綠色農業、交通、能源、建築等31個重點產業和行業的綠色評價規範及技術標準。制定了農藥、化肥零增長計劃,建立落後產能退出機制和產品質量可追溯機制,引導各行業綠色轉型發展。全市農藥使用量下降40.5%,位居雲南省第一。秸稈綜合利用率87.1%、畜禽糞污處理利用率達83%。

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在雲南省率先成立普洱茶企業誠信聯盟和品牌企業聯盟,統一“普洱”地理標識。制定了高於普洱茶地理標誌產品國家標準的誠信聯盟企業產品標準,探索出了“五個統一、四有四可”的普洱茶追溯體系。全市13個產品獲得雲南省名牌農產品,3個產品獲得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3片古茶園被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個村鎮被授予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目前普洱市獲得國內及歐盟,美國日本等認證機構頒發的有機茶證書,企業60家,有機茶園認證面積15.6萬畝,油機廠產量7800噸,產值11.7億元,打造了“帝泊洱”“祖洋”“原生”“普秀”“柏聯”“瀾滄古茶”“雅咪紅”“娜允紅珍”等多個有機茶品牌。2015年12月,思茅區成爲雲南省首個獲批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

爲推進綠色改造,構建綠色產業。普洱實施存量經濟綠色化改造和增量經濟的綠色化構建,推動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推動企業間、行業間、產業間的循環鏈接,初步形成綠色循環低碳的產業體系。

在農業方面,以循環化、生態化、產業化爲發展方向,以生態茶園改造爲引領,帶動農業向有機化發展。目前,全市建成生態茶園165萬畝、咖啡園80萬畝,特色生物藥38萬畝,有機認證和進入轉換期的茶園和咖啡園達35萬畝,全市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比例達30.4%,有機認證證書在全省州市中排名第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