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从兴趣入手带动学习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这大概是绝大多数家长的烦恼了。在此,小选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最讨厌写字词,一写字词就头疼,于是家长就逼着他写、罚他写, 结果是越逼越罚孩子越讨厌字词,感到字词枯燥、无味。

后来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看电视,尤其最喜欢学电视里广播员的讲话,没想到他讨厌字词却那么爱朗读,于是家长从孩子最感兴趣的朗读开始进行教育。

每次写字词以前先让孩子像广播员那样朗读课文,孩子读得那么认真,那么专注,那么有兴趣,家长当即给予鼓励、表扬。

在家长和孩子心情都非常高兴的时候,家长叫孩子把读过的课文抄一遍, 孩子也愉快地接受了。

趁着高兴劲一口气抄了好几课。这要是在平时,一开始就让他抄课文,甭提多费劲了,可现在却异常顺利。

为什么引导突然间变得这么顺利呢?原因就是“从最感兴趣的开始”。家长运用动机迁移的理论,把孩子的兴趣由朗读引到抄课文上了。

孩子心情愉快,再提要求就容易接受。家长高兴,教育时态度就和蔼,这是教育上的一种良性循环,“感兴趣”的把“不感兴趣”的也带起来了。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 都把孩子局限在课本上了,就是做语文,做数学,做英语,每天就这些事儿,孩子一点儿业余活动的空间都没有,孩子厌学,就是一个必然。

如果孩子做一件他喜欢做的事儿,就调动了他大脑的积极性,大脑就处于探索新事物的状态,探索新事物的欲望随时间的推移,使大脑就形成了一个惯性, 就会愿意独立思考,进而愿意学习。

所以补课的同时, 还得“补兴趣” 。

孩子好比各种不同的树苗,最终将长成各种各样的材料。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找到兴趣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贰.引导可以变得很简单

孩子功课不好家长都是采取补课的办法,补课对于提高后进生的成绩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但是搞不好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是在心理上。

孩子“被补课”往往感到很压抑,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地位。家长在补课时也容易急躁,孩子根本就没心思听,眼睛盯着家长的脸色,生怕随时一巴掌就过来了。

这时候的孩子,在心理上处于一种逆反状态,这就影响了补课的效果。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先教,每次学习新课前,家长可以事先教教孩子,教新知识,多落后的孩子也爱学。

如果每次上课都听不懂,等着下课再补,上课时孩子就不好好听,总处于被动状态。“先教” 比“后补”更主动。

对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努力做到比别人抢先一步, 快半拍,变被动为主动。如:

● 预习要超前;

● 提前做好上课准备;

● 课堂要抢先举手回答问题,争取多一些锻炼的机会;

● 作业要及早完成;

● 发现疑难尽快请教老师和同学...

如果孩子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快半拍,那取得的效益绝不是半拍的时间所能比的。

由于孩子多数是兴趣取向,喜欢的就恨不得整天泡在里面,不喜欢的,根本都想不起来。家长可适当干预,至少每天分给弱的科目多少时间,尤其在假期更是要多分些时间给弱科目。

中国有句老话叫“笨鸟先飞”, 家长辅导孩子先飞起来,孩子就不易掉队了。当然在“先教”时遇到过去落下的知识也要补上,把“先教”与“后补”结合起来。叁.先自己比,再与别人竞赛

衡量一个孩子学习的好坏,不能只看考了多少分,要看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所处的位置,这当然要和别人比。

但是,对于学习差的孩子,我们最好不要这样比,明知孩子学习不好,还总拿好学生的成绩和他比,只能越比越泄气。

一个孩子说,每次妈妈和我聊天,总爱给我讲单位里面的哪个阿姨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得了什么奖。每次我听了这些就想和他们吵架。既然别人那么好,干脆让别人来当你的儿子算了。

对于学习不好的孩子应该让他们先和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有点滴进步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他们才有信心,才会继续努力。

当家长的对这样的孩子要格外耐心,要千方百计找到他们进步的因素,以鼓励他们上进。

不是让孩子总盯着自己的问题,而是应启发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

人要是总盯着自己的缺点、错误,总低着头是不会进步的,只有看到自己的优点,才会抬起头来做人,才会看到光明和希望,才会不断进步。

家长要给孩子鼓劲, 还要教会孩子自我鼓励,这就需要教会孩子自我评价, 不但要会和别人比,还要会和自己的过去比,这种自我评价是孩子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能力。四.帮孩子建立自信心

家长的话对建立孩子自信心是很重要的。一个孩子因为口吃,自卑极了,而他的母亲对他说:“孩子,这是因为你的嘴巴无法跟上你聪明的脑袋之故。”这个孩子长大后,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一切胜利始于对自己的胜利。 学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心态。心态的关键是什么?是自信。

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 建立自信心,战胜自己。

然而不少家长在孩 子成绩不好时往往斥之为“笨”,这如同当头的闷雷,轰垮了孩子的精神,惭愧、羞怯、低人一等的心理往往使他自暴自弃。

厌学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的机会,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 越来越消沉。

家长应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给他们创造机会,使他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自卑感,树立上进的信心,从而解决厌学问题。

要把孩子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否则光有外力是不行的。

家长要经常开导孩子, 解除孩子的心理障碍,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孩子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

这样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内驱力,这样孩子才能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伍.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由于正值青春年华,便经常幻想有朝一日能跟一位美女相约出游。后来,他请来了位雕刻师,依他描述的形象, 雕了一座美女塑像,朝夕相处。

这种真情感动了天上的神,于是赋予塑像生命, 让她和王子结婚,从此世界上就有了塞浦路斯人。

后来,罗泰沙和杰柯逊两位心理学家将其寓意引入教育学中,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主要是指期望的作用,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到了 4 岁多还不会说话, 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上小学后,爱因斯坦表现得仍然很平庸,训导主任曾向爱因斯坦的父亲断言:“ 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 ”父亲面对人们的讥笑和议论,尤其是面对训导主任给儿子下的结论,并没有对孩子失去信心,他相信孩子一一定能成才, 并且期望他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这种期望爱因斯坦感觉到了,消除了消极情绪, 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之火,它让爱因斯坦振作起来,以一种不断进取的心态,努力奋进,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的母亲对孩子也有美好的期望。一次亲友不安地问:“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

母亲坚定地说:“我的孩 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正是家长的美好期望造就了这个伟大的科学家。

有时候对孩子一个简单的肯定和美好的期望,可能家长并不在意,但是对孩子一生都有激励作用。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戴尔科夫,也因为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激励而改变其一生。

我一天, 他的中学英语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读完了小说《捕杀一只模仿鸟》末尾章之后,由他们接下去续写另一章。政消来人不启的戴尔科夫写完作业交了 上去。

事隔多年,他已记不清自己当时究竟写了些什么特别的内容,也记不起老师给他打了多少分。但他的确记得一并且永生不忘一在他的页边批下的四个字: “写得不错!”

就是这四个字,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接下来的学校时光里, 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并总是带给老师评阅。老师为人严肃而真诚,不断给他打气和鼓励。

后来他被提名当上那所中学校报的编辑,由此他越发自信,就这样开始了卓有成就的一生。戴尔科夫确信,如果不是因为老师在作业本上写下的那四个字,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一切。

人在一种良好的期望中生活, 经常听到的是期望的语言,如“这孩子真聪明”、“以后一 定有出息”之类的话,对孩子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对这样的期望往信以为真,特别陶醉,心里不知不觉地就慢慢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认为自己确实比别人聪明,对学习有了更浓的兴趣。

当我们的心中非常信任自己的时候,生理上的各部分实际上也调整到了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真的能如所期里的那样达到一个个目标。

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作为家长都要对孩子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使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

这样,孩子就会确立一种良好的自我形象,并乐意为实现这种良好形象而做出艰苦努力,诞生继续学习的源动力,就把潜在的天赋变为现实的才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