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網上翻看經典邵氏武俠片的時候就有個疑惑:爲什麼邵氏武俠片中大俠們寶劍的劍格是個類似歐洲騎士劍那種的大一字形劍格?這和中國傳統的元寶形的劍格差異很大啊!

網絡上有一個爭(si)論(bi)也讓人印象很深。那就是有人說,中國古人不喜歡用巨大的一字劍格,就算用也很少是鳳毛菱角。所以中國劍在防護上較差,這與文化有關之類的balabala……但其實,不是中國古人不喜歡玩大一字劍格,而是持這個觀點的人見識得少。我們先看看畫。這是幾個不同版本的《朝元仙仗圖》。

▲《朝元仙仗圖》

▲這個應該是北宋版的《朝元仙仗圖》。大家可以仔細

▲遼寧省博物館所藏金代佛教繪畫《燃燈授記釋迦文圖卷》。當然這種細長的劍裝武器很可能不是劍,而是鐧。

然後我們再看看博物館藏品。

▲黑龍江阿城出土金代鐵鐧

其實,遼金時代,長得像小斧頭一般的一字劍格的鐧非常常見。而且這種劍格不是鐧專有。因爲一般來說,同時代的刀劍用什麼裝具,鐧就用什麼裝具。所以,這些一字型劍格並不單獨出現在鐧上,而是普遍出現在遼金北宋時代的各類刀劍上。尤其是將領的個人佩劍上非常多見。

▲對此我們可以比照《中興四將圖》

▲中興四將圖

從中興四將圖可以看到,經典邵氏武俠還真沒錯,一字型劍格確實流行於兩宋時代。鐧的一字型劍格只是修改了一下劍的劍格而已。根據這些畫像,我認爲一字型劍格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更不是老外有中國人沒有。如果使用者經常要用強劍身防禦,那麼爲了保護手,中國人一樣用一字型劍格。有證據嗎?有。

▲這把遼金刀除了刀身,其他的部分和一字型劍格的鐧幾乎一致

▲遼金鐵劍

▲這是一把遼金時代的鐵刀

說到這裏,還要說一下鐧的使用定位問題。其實在遼宋金時代,鐧的戰場定位其實是刀的補充。兩者不論重量還是重心位置,都很相似。會使刀的就一定會使鐧。比如可以看看下面這一支。

▲長度76cm,800g重,重心在握把前26釐米,殘柄長10釐米。來自微信網友謹言慎行。

▲紅線處有明顯擊打痕跡

▲鐧頭爲扁平鑿子頭

這支鐧不論是長度,重心位置,重量分佈都和當時的刀一模一樣。區別在於他比同時代同長度的刀稍微重一點點。再比如下圖研磨修復的金代戰刀(圖片出自滌心齋)

▲刃長625mm,莖長141mm,寬38mm,厚11mm,重550克,刃部硬度55HRC。

算上刀柄,其和上圖76cm長鐵鐧只有幾毫米的長度差異。加上一字型刀裝後手感就會和上圖76釐米的鐧一樣了。可見鐧的本質是一把鐵棍形的刀。那麼,鐧的優勢在哪呢?爲什麼可以成爲刀的替代品呢?一些朋友可能說是爲了破甲。但其實事情沒那麼簡單。

鐧其實解決的是,在激烈的混戰中,反覆輪劈時無法保持刃筋的問題。比如當一個短兵熟練程度不高的人做輪劈這個動作時,他也許第一下還能讓刀刃直直地對着自己的目標,輪第二第三下時,即使手藝沒差到刀面拍人的程度,刀筋肯定是歪的沒法看了。這時候刀也好劍也好,在這樣的人手裏都不如棍子好使。現代社會很多“激情殺人”案件中,常見行兇者其實一兩刀就放翻了受害者,然後接下來的輪劈揮砍除了泄憤外,刀刃損傷嚴重,刀砍入肉卻並不深。

另外,對刀本身來說,發力不正還很傷刀。刀的刃和背硬度區別很大。刀筋正,身力傳導順暢,砍在有甲目標身上可以達到讓力量“透甲而入”的效果,若是面對無甲或輕甲單位,那肯定會造成很大的傷口;反之刀筋不正,力發的不勻,別說砍人,砍草蓆都能把刀砍彎了。這會嚴重降低刀使用壽命。

騎馬作戰時情況更復雜,馬跑起來的時候,馬背非常顛簸,站在平地能輕鬆把刀砍直的高手,在馬背上也不敢說刀刀都能砍出完美的直線。鞭鐧類武器就沒有這個問題。所以,鐧的設計思路是少管刃筋的事情,我就是個棍子,你全力抽打就好。所以,無刃或者鈍刃長鐧能讓使用者在大亂鬥中,抽目標的時候沒有寬闊的刀面去分散他抽打的力量,最大限度傳導使用者的強大蠻力。再說,鐧不完全像鞭那樣靠砸,他的棱線可以磨得鋒利,提供一點切割功能,增加致傷效果。這個優勢在馬戰中更明顯。騎兵最重要的就是速度。只要馬跑起來,騎兵能夠穩穩地坐在馬上,他的生存能力就非常強。而跑起來的騎兵做交叉揮砍這個防禦動作時,而且他用的是鐧,事情就簡單了。

當然,鐧也有自己的劣勢,即難以判定殺傷效果。長刀一抽,破了甲就見血,傷多深出多少血。最好一刀取敵首級,是傷是死一目瞭然。鐧不同。鈍擊武器的最大問題都是:我這一下到底對對手造成了多大傷害?除非對手立刻失能,否則對手到底受了多大傷害,還能不能繼續和我戰鬥是很難說的。有朋友說,幹嘛管這事,沒死接着打好了。但俗話說,“刀無兩下響”,如果你擊中了對手,卻沒有讓對手致殘致死,對手的後擊你難對付。再則,武術是講控制自己的。你發力攻擊只要達到效果就行了,剩下的力量你都得用身體喫下去,給自己留足冗餘量做殘心動作。用鐧,這個冗餘量就很不好估算,通常只能全力舞舞到累死。在步戰中不留力,不停交叉揮砍累得很快,很危險的。

最後,我們還是欣賞一下網友timelag修復的這支鐧吧。大家注意一下把柄的形狀。這是類似茄子一樣的扁長瓜型。黑龍江阿城出土金代鐵鐧殘存的木柄也是這個形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