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的来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个复杂的流程,从通知可能捐献开始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和休养,对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另外捐献前的准备和捐献过程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不适感。在捐献过程开始之前,志愿者都有权随时放弃捐献,但是从体检开始相关费用就开始由患者负担,在打动员针之前患者会开始杀骨髓,所以如果志愿者要放弃一定要尽快做出决定,一旦像江西这位女孩一样最后一刻才被告知悔捐,是对他人生命的极大伤害。

前几天江西患重症贫血的6岁女孩在骨髓移植的最后一刻遭遇“悔捐”的新闻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孩子已经进入移植仓等待移植,此时体内原有的造血免疫系统已经被化疗药物全部摧毁,如果得不到骨髓移植,极有可能面临死亡。中华骨髓库也迅速动员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了另一位捐献者,目前配型再确认和相关的体检、动员工作也在进行当中。

骨髓移植是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等恶性疾病的唯一可治愈方式,而捐献骨髓可以说是拯救生命的高尚行为,但是每年都有患者遭遇上面的“悔捐”行为。悔捐者可能有这样那样原因,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担心捐献骨髓的行为会对身体造成大的伤害,那么捐献骨髓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有可能给身体带来哪些影响呢?

目前骨髓移植一般仅发生在直系亲属之间,非亲属之间的捐献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方式进行。有捐献意向的人通过献血的方式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相关分型资料进入资料库。一旦有患者的分型和志愿者的配型吻合,骨髓库会通知志愿者征求本人的意见。如果志愿者同意捐献,此时需要做进一步的高分辨检测确认。确认为高分配型之后,需要对捐献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认身体状况是否符合捐献标准(有无不适合捐献的疾病,捐献者的营养状况),如果一切正常,则开始进入捐献流程。首先要注射提高干细胞水平的药物,这个过程被称作“动员”,一般需要连续注射四天,每天注射一次。然后第五天开始采集,捐献者需要卧床静止,从一个胳膊把血液引出,经过管道通过采集机,然后把其他成分回输到另一只胳膊。整个过程大约持续6小时,按需求量一般需要在两天内连续采集两次。采集完毕后经过观察无异常捐献者就可以离开,相关部门会发放荣誉证书,后期会有回访,半年后还会安排一次详细的体检以保证捐献者的健康。在捐献过程开始之前,志愿者都有权随时放弃捐献,但是从体检开始相关费用就开始由患者负担,在打动员针之前患者会开始杀骨髓,所以如果志愿者要放弃一定要尽快做出决定,一旦像江西这位女孩一样最后一刻才被告知悔捐,是对他人生命的极大伤害。

那么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影响?整个捐献过程会不会很痛苦?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远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可怕。

首先捐献之前需要注射升白药物,这是一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G-CSF)。G-CSF是一种细胞因子,在正常人体也是存在的,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白细胞(粒细胞)的生长。这种药物广泛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或者各种原因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但是健康人体注射升白针会造成骨髓造血旺盛,带来骨骼酸痛(血细胞在骨骼中活跃生长)、全身乏力等不适感。但是捐献者仅仅注射几天升白针,并非长期用药,所以从医学角度和大样本大规模统计上都可以证实对捐献者的健康没有影响。

其次是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由于采集使用的针头较粗,进入血管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疼痛。采集过程中需要连续6小时保持静止,也会让身体产生麻木的感觉。采集过程中由于钙离子的流失,可能会出现手脚发麻的现象,一般会服用或注射补钙药物。其他还有可能出现嘴唇发紫、疲劳等不适感。

最后是采集完成以后,由于干细胞的缺失,可能会出现疲乏感,一段时间内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一般通过加强营养会在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得到恢复。

总的来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个复杂的流程,从通知可能捐献开始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和休养,对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另外捐献前的准备和捐献过程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不适感。但是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让另外一份生命的精彩可以继续绽放而不是凋零,从这种意义上讲,这种捐献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是一种大爱。截止到2017年7月31日我国有63919例患者寻求捐献,中华骨髓库库容量有2369517份,而成功捐献的只有6642例,还有接近六万个生命在等待,如果你愿意献出这份爱心,请积极加入志愿者团队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