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重拾農耕文明的自信,樂領成立了“生活內容開發部”,將茶園村項目與當地文化、民俗元素結合,開發鄉村生活內容產品,如打麻餈、磨豆腐、做青團等山野農耕體驗,並結合村內場景呈現琴藝書畫、瑜伽武術、品茶插花等特色活動或竹編木藝、黑陶青瓷等傳統技藝。不同於“空村式”的旅遊度假開發,樂領爲村民保留了居住空間並提倡“與當地村民共同生活”,而當“新茶園人”源源不斷地被“桃花源”般的生活吸引而來,期待享受田園愜意休閒時光時,有時卻因爲與當地村民傳統生活習慣不同而困擾,新老村民如何融合成爲難題。

茶園村地處浙西南山區遂昌縣最偏遠的龍洋鄉,坐落在崇山峻嶺之間一個半山腰凸出的平臺上,三面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左側的千仞峭壁似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右側高聳林立的羣山似杆杆長槍,村前錯落有致的梯田又好似點將臺。深居茶園村的村民們戲稱自己的家鄉是“左旗右槍前將臺”。

在這樣的天然屏障下,茶園村炊煙裊裊、雞犬相聞、歲月靜好,已自然生存400餘年。喝的是山泉水,喫的是山野菜,穿的是手工布鞋,雖有戶籍人口147人,茶園村常住人口卻只有三十幾人,年齡在70歲以下的都算是年輕人了,離空心村只有一步之遙。

而就在今年六月初,《小康》雜誌記者在茶園村拍下了這樣的一幅幅畫面:黃泥房、石板路、茶園、絲瓜藤等傳統村落的元素依然舉目皆是,但簡奢風格的軟裝、酒吧、無人超市等現代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村民桃花源般的生活並沒有被打破,只是有更多精英人士把這裏當作了他們治癒心靈的休憩地。

6月1日,茶園村以樂領·旗山俠隱的形象全新亮相。

四年前曾在茶園村過大年的《浙江日報》原副總編輯徐峻感慨道:“茶園村,又活了。”香港知名媒體人楊錦麟在茶園村開設了鄉野圖書館並出任第一任“旗山鄉賢”大使。

樂領·旗山俠隱項目正式營業的同時,一場“空心村活化羣英會”也隨之展開。偏僻山村爲何能在短短兩年時間裏實現舊舍翻新、荒地重耘、產業重整、村民迴流?“在問題導向下探究茶園村的復活之路,我們希望可以找到了空心村的活化祕笈。”研討會現場,擔任主持人的求是《小康》雜誌社副社長賴惠能拋出了空心村如何活化的五個問題。

圖:求是《小康》雜誌社副社長賴惠能主持“空心村活化羣英會”

圖:別具特色的旗山夜話

一問:

美麗鄉村

怎麼建?

01

“取之有道,取予有度是我們樂領的發展理念。”樂領總裁孫武英說起了他們開發茶園村的故事。

爲了打造鄉村活化主題項目,樂領公司從2016年開始在全國找尋原生態村落。巧合的是,有個叫李建榮的遂昌人在樂領公司上班,得知公司的發展計劃後,熱情地邀請公司高層到遂昌走訪考察。

短短几天考察中,樂領公司高層被茶園村優越的生態環境、地道的民俗特色文化、原生態的傳統村落、熱心的本土文化人士所深深吸引,很快便與遂昌縣簽約。當年9月,茶園村整體活化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進駐茶園村後,我們並沒有馬上着手改建施工,而是聘請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於長江老師仔細考察村民戶籍、族譜、文化等多方面,進一步瞭解村民需求和周邊資源配置,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茶園村活化的路線圖。”孫武英接着說, 茶園村的改造採用的是租用模式,一期項目總共租用了30戶農民房,總面積7400.37平方米,租期20年。

在對村居進行重建、修繕、裝修、改造的過程中,所有房屋的外貌和基本構造都被保留了下來,但內裝飾以簡奢風格爲主,充分滿足都市精英簡約、高端、舒適的需求。令人欣喜的是,房前屋後的菜地、瓜棚、魚塘都按原樣被保留了下來。

“茶園村擁有‘活着的’鄉愁。”國際慢食協會大中華區主席喬凌感慨說,很多村子在改造後已經沒有原住民的生活形態,而樂領在茶園村採用的新老混居和原生態改造的理念讓思念鄉村生活、尋求鄉愁的客人感到很“解渴”。

圖:改造後的黃泥房(圖片來自國家旅遊地理)

就地取材、按景開窗。茶園村的改造背後可是有大咖操刀的: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師柯衛擔綱項目的規劃設計,以“俠”爲靈魂、以“野”爲舞臺對茶園村進行改造規劃,打造“還珠樓”、“神鵰俠侶”、“三俠五義”等以及自然農耕、瑜伽禪修、鄉野國際酒吧、多功能會議室等功能空間。

圖:設計手稿

圖: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師柯衛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介紹茶園村項目

2018年,樂領·旗山俠隱(茶園村)項目獲邀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茶園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探索出了一條中間道路。”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副祕書長徐志宏說。

二問:

農民收入

怎麼增?

02

“我們把城市的精英人士帶向了鄉村,又讓他們通過消費幫助當地的經濟發展,甚至我們會和會員一起參與到當地產業的發展當中去,讓鄉村的各種資源發揮價值,讓當地的村民更多受益。” 從昔日光鮮的地產圈風雲人物,轉身成今天起早貪黑、親力摸爬滾打的“樂領生活”創始人,樂領董事長羅雷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樂領鄉村活化的定位——必須要讓當地村民富起來。

“以前村裏已經基本沒有農業生產,除了售賣自身種植的茶葉和蔬果賺點微薄的收入外,就是靠一些政策性補貼來維持生活。”在樂領公司到來之前,年近50歲的村民羅根榮是村裏最年輕的人之一,他告訴記者,如今自家200多平米的房子被公司租賃,一個月的租金有近1500元,同時他還被公司聘爲管農業和保安的員工,每月工資3500元,“一個月能有5000元的收入,真是做夢都想不到。”

仔細算算,茶園村活化項目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四筆收入。

第一筆是農房租賃收入,每平米的年租金是72元,樂領公司將五年的租金112萬元一次性付給了村民,此後每三年租金上浮10%。在接下來的20年時間裏,全村黃泥房將收到超過1000萬元的租金。

第二筆是閒置田地流轉收入,每畝的年租金約爲600元,下一步還將按照每畝1200元來進行茶園流轉。

第三筆是有勞動力的村民成爲樂領員工後的工資性收入,目前已有16名村民在樂領工作,其中有6人是返鄉村民,每月的工資有3000元左右。

第四筆是特色農產品銷售所產生的收入,村裏的竹筒酒、冬筍、山茶、毛花獼猴桃、野蜂蜜等成了香餑餑,正作爲“樂領好物”在向外推廣。

“空心村活化的精神內核是要實現‘人的活化’。”在羅雷看來,判斷項目是不是成功要實現人的四個活化:

本村外出務工人員積極返鄉

社會精英人羣反哺鄉村

年輕人積極參與鄉村建設

本村大學畢業生回村就業創業

令人欣喜的是,以上四個方面“人的活化”已在茶園村旗山俠隱項目得以實現。兩年來,茶園村吸引了不少本村和周邊村鎮人員回鄉工作:在杭州一家公司做酒店工程、雲峯街道社後村的周石磊,2018年12月加入樂領團隊做運營管理;在縣城做教育培訓的藍佳麗,2019年1月加入樂領團隊做運營管理。2016年以前,茶園村人均收入約9000元,樂領改造後,具有勞動力的村民人均收入已達3萬元,村裏原本近60畝的荒地如今成了中草藥種植基地、獼猴桃種植基地、果樹林。

“茶園村的美麗村莊就是在樂領公司和村民們共同出錢出力下共建共有共享建設起來的,這種模式非常好。” 北京市平谷區委副書記沈潔評價說。

三問:

傳統文化

怎麼傳承?

03

每天清晨,茶園村都在“嚯嚯哼哈”的練武聲中醒來。新老村民會集合練武,那些刀槍棍棒都耍的有模有樣;目前開放的14棟民宿,35間客房也均以金庸小說爲名,體現武俠文化。

圖:外國友人學習茶園武術(圖片來自國家旅遊地理)

“很多人知道茶園村是因爲武術。”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武術協會會長李期華說。

茶園武術已經傳承270年,被列入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走進茶園村依舊是路遇行者皆高手。正因如此,樂領在對茶園村進行活化時將武術所代表的“俠隱”作爲項目的靈魂。

在傳承武術、黑陶、湯顯祖文化的同時,樂領把更多有識之士引了進來,新文化的植入讓茶園村打開了國際視野。旗山俠隱國際鄉村酒吧特邀香港90後明星調酒師李加祥傾力加盟,他認爲:每一款雞尾酒都有它的靈魂也有它獨特的文化內涵,而其中遂昌本地人也是他創造調酒的靈感來源之一,他與本地小夥葛鷹艦共同研發出了有本地文化屬性的 “牡丹亭系列雞尾酒”、“俠隱之旅系列雞尾酒”。

圖:國際鄉村酒吧

“讓城鄉之間互動起來是一個需要社會各界關注的課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區首席代表馬晉紅說,如今的茶園竟然能有香港帥小夥在村裏開酒吧,有鄉野美術館、露天電影院,有不定期進行的文化藝術、農業經濟講座培訓,“鄉下人開始和城裏人互享對方的生活方式,十分難得。”

四問:

新老村民

怎麼融合?

04

新老文化交融所碰撞出的火花讓茶園村得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人羣。

已經飛了185萬公里,渴望慢生活的國際慢食協會祕書長孫羣、一直在研究未來健康生活方式的全球聯合之路中國首席代表袁家凱、每年有100天以上都在出差,希望自己慢下來的韓國京畿道(省)駐渝辦事處首席代表樸耘本,這些樂領的會員們都希望每年至少有一個星期可以待在茶園村,歸隱田園。

不同於“空村式”的旅遊度假開發,樂領爲村民保留了居住空間並提倡“與當地村民共同生活”,而當“新茶園人”源源不斷地被“桃花源”般的生活吸引而來,期待享受田園愜意休閒時光時,有時卻因爲與當地村民傳統生活習慣不同而困擾,新老村民如何融合成爲難題。

樂領發現,目前鄉村管理的人力資源結構已經無法滿足鄉村發展的需要,真正能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精英人才都在城市。深圳市德鄰社區治理研究所聯席所長、區域經濟研究學者金心異認爲:如何將這些人才引入到鄉村,需要建立合適的平臺和渠道。

“在茶園村鄉村治理結構上,我們嘗試以‘茶園村鄉村振興發展中心’的社區協會形式,將城市精英人羣與茶園村發展所需的人才結構,進行有效的鏈接。”孫武英介紹說,下一步將把城市精英人羣導入到協會平臺,共同探討新的村規民約,完善鄉村治理結構,做到大小事有溝通,新老村民共同打造茶園村。

五問:

鄉村生活

怎麼活化?

05

“物理化的空間建設是簡單的,難的是如何建立一種與當地的歷史人文有深刻聯繫的生活方式,同時村民的主體性能夠得到充分的尊重與體現,要他們自己對新的生活方式是熱愛的、是自豪的。”在羅雷看來,建立城鄉之間平等的心態關係,重拾農耕文明的自信,這是樂領去做茶園村建設時真正重要的事情。

爲了重拾農耕文明的自信,樂領成立了“生活內容開發部”,將茶園村項目與當地文化、民俗元素結合,開發鄉村生活內容產品,如打麻餈、磨豆腐、做青團等山野農耕體驗,並結合村內場景呈現琴藝書畫、瑜伽武術、品茶插花等特色活動或竹編木藝、黑陶青瓷等傳統技藝。在民俗節慶,客人還能親身體驗參與禮樹、打醮、端午放排、班春勸農等民俗活動。

和農戶一起燒大鍋竈、包青團,聽農戶唱山歌,品嚐農戶自家釀造的野蜂酒……多次來茶園村的香港資深跨媒體創作人、飲食文化策展人歐陽應霽愛上了這種能和農戶親密互動的、慢節奏的鄉村生活,“我因爲做飲食,很多時候被貼上‘慢生活’的標籤,但其實我常常往返於星級酒店和原生態食材產地之間,節奏很快。”

圖:香港資深跨媒體創作人、飲食文化策展人歐陽應霽與村民一起包青團

“我們打造的鄉村生活方式,就是放棄原先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享受種田、打麻餈、瑜伽、竹編等休閒活動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副院長於長江介紹。

這些強度較小、節奏較慢的休閒項目,既不會很累,同時又能收穫心靈的寧靜和身體的健康。“這恰好與‘慢運動’理念不謀而合。”作爲慢運動研究專家,賴惠能十分提倡茶園村營造的鄉村慢運動生活方式,“慢運動不僅帶來了健康,更帶來了和諧。”

爲了反哺當地百姓,樂領在項目中建立了茶園村公益平臺:針對茶園村老人和兒童,建立了相關的公益保障系統。如爲老人成立了茶園村健康監護中心,定期對老人身體各項指標進行檢查和監測;如爲茶園村及周邊村落的留守兒童以冬令營、夏令營等多種方式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及學習條件。

以茶園村爲基地,樂領的鄉村活化其實是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面向全遂昌的其他村落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交往。如今,樂領·旗山俠隱已經和周邊的王村口、焦灘、石練等鄉鎮共同開發推介包括木槿花、獨山古寨等當地資源。

遂昌縣委書記張壯雄在考察茶園村後評價說:“要把茶園村項目做成我們鄉村振興的標杆,把遂昌的村落打造成長三角企業家們的精神家園,讓遂昌成爲來自全國各地新鄉賢體味鄉愁的新故鄉。

來源解碼浙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