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后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这固然是出于对藩镇割据、武夫跋扈现象的矫正,同样也有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大志在其中。然而赵匡胤毕竟出身行伍,建国之初所重用的文官也多由小吏提拔而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让宋太祖真正认识到读书人有大用的事件,还要等到他即位后的第六个年头,而“导火索”却是一件出人意料的小事。

赵匡胤出身行伍,建国后却重用读书人

赵匡胤称帝之初用的年号是“建隆”,但仅用了三年就觉得过于普通,所以便给宰相赵普等人下达命令,让他们选取一个前朝从未出现过,而且听上去既响亮、意思又吉祥,还要显得高端大气的年号,以体现出新朝新气象。赵普虽是宰相,但由于是小吏出身,读的书并不多,虽说只读过半部《论语》的段子严重失实,但知识面肯定是赶不上翰林院那帮学士,所以取年号这件事让他很头疼。

按说如此重要的政治任务,赵普最应该去求助翰林院的学士们,让他们发挥“特长”,帮自己选一个最中意的年号。但不知道赵普是出于何种考虑,根本就没去找他们求助,而是关起门来请幕僚们帮忙,让他们翻书找灵感。还真别说,幕僚中也有个别有点水平的,竟然在《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一句中找到灵感,便跟赵普建议取年号为“乾德”。

为显示新朝新气象,宋太祖要求赵普等人改取年号

赵普虽然觉得这年号不错,但不清楚什么意思,便让幕僚解释。幕僚便跟他讲,“乾德”即“元德”,寓意开启新时代、恩德普照天下,正好体现出新朝新气象的意思。赵普听完后大喜过望,赶紧把他献给皇帝,并向他解释其中的含义。宋太祖一听也是很高兴,所以很快便在天下颁行。

“乾德”的年号用了两年多,一直没人发表异议,直到宋太祖发现一件离奇的事情,才发觉自己上当。原来,乾德三年(965年)北宋灭亡后蜀后,后蜀有不少的宫人被送入皇宫,并携来不少梳妆用品。某天闲来无事,宋太祖在后宫观赏这批梳妆用品,偶然间发现一个旧铜镜的背面镌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马上便有点发蒙的感觉,在确认自己不是穿越后,赶紧找来赵普等人,质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

面对皇帝质问,赵普等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赵普等人见状也是大眼瞪小眼,半天也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宋太祖心中很郁闷,便将翰林院学士窦仪、陶谷等人招来询问此事。要说知识面,还是这帮学士们宽。窦仪拿过铜镜看了两眼,便跟皇帝说:“这镜子一定是前蜀(907-925年)年间物件,当年前蜀后主王衍曾用过‘乾德’的年号(919-924年),镜子应当是那个时候铸造的。”

宋太祖将信将疑,便派人查找关于王衍的资料,事实果然如此。在了解真相后,太祖不禁由衷的感叹:“如此来看,宰相最好还是要用读书人来当!”以这件事为起点,此后宋太祖开始重用真正的读书人,而两宋期间一以贯之的“重文抑武”国策,大约也是起自这个时候。

窦仪解疑释惑,让赵匡胤十分感慨

太祖将改年号,谓宰臣等曰,须求古来未尝有者,宰臣以乾德为请。三年正月,平蜀,宫人有入掖庭者,太祖因阅奁具,得鉴背字云,乾德四年铸,大惊曰:“安得四年铸此鉴?”以出示宰相,皆不能对。乃召学士陶谷、窦仪问之,仪曰:“蜀主曾有此号,鉴必蜀中所得。”太祖大喜曰:“作宰相须是读书人。”自是大重儒臣矣。见《宋朝事实类苑·卷一》。

早在此事之前,窦仪就受到宋太祖的赏识,如今更因学问优博、通晓典故而受皇帝的器重,第二年开始便让他主持贡举,选拔读书人为国效力。可惜窦仪福薄命短,在这年冬天便因病去世,虚龄只有五十三岁。

窦仪去世后,宋太祖感伤不已

宋太祖本想重用窦仪,如今见他猝然离世,心中非常难过,经常叹息着对大臣们讲:“老天为什么这样快就夺走我的窦仪啊!”此情此景,经常让在场的臣僚唏嘘感慨(“及仪卒,太祖悯然谓左右曰:‘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盖惜其未大用也。”见《宋史·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二》)。

资料来源:《宋史》、《宋朝事实类苑》、《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