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雏形始自汉武帝时的“太一”祭祀,唐代时始有“天官赐福”之说,至宋明间,已经是民间极为流行的节日了。此后的清代宫廷对这个节日也格外重视,更因为清宫的档案记载极为细致,使得皇家元宵节的样貌更加清晰。

总体上来说,清宫的元宵节大致有四大内容,赏灯、看戏、观烟火、吃元宵

赏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赏灯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礼仪活动。清宫过年和元宵节期间,首要的布置便是灯。《北平风俗类征》中记载,宫廷自腊月二十三后,便悬灯结彩,以示庆贺。今年故宫博物院搞的“过大年”的展览,展示了当年清宫的各式宫灯,让人们领略了往昔宫廷的“灯”采。而在元宵节时,按《内务府奏销档》记载,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还要在干清宫前立万寿灯。这万寿灯什么样呢?其实这在“过大年”的活动中也有展示,进入干清门,我们便可以看到两座拔地而起,高有数米的天灯,这便是对万寿灯旧景的恢复。

看戏

清代宫廷格外喜欢戏曲,乾隆时的南府养着上千人的戏班,而且还编排了很多独家的大型戏剧,可以连续演上一个月。对于节庆的日子,更有专门的节目,成为“节令戏”,服装、道具、台词,均是为这个节日而单独设计的,都是一些5到15分钟的小戏。比如每逢大年初一,宫里必演《喜朝五味》,而正月十五,则要上演《万花向荣》《御苑献瑞》,听听这名字,就特别符合吉祥喜庆的节日气氛。一般来说,这两出节令戏上演的时候,皇上往往都是边吃边看。比如道光元年,按《内务府奏销档》记载,皇帝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筵宴,由南府内学的演员表演,至午正三刻戏毕。

观烟火、吃元宵

看戏和大宴是在一起的,其实观烟火和吃元宵也是一体的。比如乾隆三十年元宵节,按《膳底档》记载,皇帝与太后及嫔妃于晚间酉初二刻,大约6、7点钟的时候,在行宫观烟火,共用元宵二十八盒、每盒八碗,果盒十六副,攒盘饽饽果子六十盘。乾隆四十五年时,则是在圆明园观烟火吃元宵,整体的流程也都差不多。

至于说皇上的元宵是什么馅的?就拿乾隆来说,他在乾隆四十五年的元宵节,从正月初二一直到正月十九,一共吃了五次元宵,当然了,以果馅和豆沙馅为主。豆沙馅不言自明,果馅大概就是青红丝果料了。而乾隆在《御制增订清文鉴》里还专门写过元宵的制法,按满语译文,元宵在满语里念“niolhun efen”,其具体做法是“用糖使松子、核桃的果实等果料凝结,做馅的,在江米面里摇成圆形的。”这么看来,其实大致就是五仁馅的,乾隆专门把这个馅专门写作一个类似于大百科全书的配料表里,很有可能这个馅料正是他最爱吃的,也就是说,虽然五仁馅现在常常遭到一些人的嫌弃,但在清代皇帝的眼里,它还是最好的。

作者红小豆馆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全文均为本人原创,禁止随意转载

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留言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