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小吃,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不比南方小吃来的精巧细致,但在我眼中,北京小吃自有一份独属于天子脚下的气定神闲,更胜在架势上,在那种特定历史氛围的感染力下,无出其右。尽管都不是多么金贵之物,但每每提笔思之,犹有齿颊留香之感。

栗子面小窝头。其实不是栗子面,而是玉米面,把玉米面过细箩,再掺上黄豆面,捏成外形规整,玲珑可爱的小窝头,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吃着松软香甜,是慈禧太后西逃时的救驾饭,现在是北海公园仿膳饭庄的一道名点。

艾窝窝。是一种妇孺皆爱的清真点心,把蒸熟的江米捏成小饼,包入山楂糕、青梅碎、冰糖渣、芝麻、核桃等馅料,再搓成丸子状,裹上糯米粉,在上边点上红点儿或嵌粒金糕,口感软糯却不粘牙,更有果子特有的香甜气。

果子干儿。过去走街串巷的小贩,手里拿两个小铜盏,上下相碰,叮叮作响,嘴里吆喝的正是:“果子干儿、玫瑰枣儿呦。”小孩子都爱吃这口,就是把泡开的柿饼加上鲜藕片、梨片、桂花、葡萄干、大红干,也就是杏干,夏日用冰一镇,酸甜爽口,沁人心脾。

豌豆黄。是老北京的一道春令小吃,煮熟的豌豆筛成细沙,加桂花白糖冰糖,切成方块,有的上面还会搁几片蜜糕,吃到嘴里不但入口即化,清甜润泽,并且掺杂着丝丝凉意,绝对算得上风味十足的消暑利器。

奶酪。老北京的奶酪是用牛奶、白糖、醪糟酒做成,盛到碗里,用冰镇成冻状,吃起来香甜滋润,入口即化。还有果子奶酪和酪干儿,前者就是在奶酪中加上葡萄干,山楂条、杏仁、核桃仁等干果,后者则是用奶酪炒的,呈焦糖色,价格不菲,但另有一番滋味,很值得一试。

羊霜肠。就是羊肠子里灌上羊血,而肠子上的油又白似秋霜,故的此名。一般是加葱姜花椒大料炖煮,然后切片浇汤,再佐以麻酱、香菜。还有一种吃法估计已经绝迹了,就是切成片,放在铛上爆煎,有点类似于煎灌肠,据说吃起来也是外酥里嫩。

门钉肉饼。相传是当年御膳房为慈禧太后做的一道点心,馅料选用的是牛上脑和肥瘦相间的部位,因为四周面皮烙得格外酥脆,而且个儿比馅饼小,又比馅饼厚,看起来鼓溜溜的像宫门上的钉子,所以就叫门钉肉饼,不知道是不是也象征着吉祥如意。

我最常吃的大概要数驴打滚了,也叫豆面糕,是用江米面、红豆馅、熟黄豆面制成。先将黄豆放到锅中炒出香味来,擀压成细面,然后把红小豆糗热,制成豆馅,最后江米面兑温水,和成软面团上锅蒸,蒸熟后放在铺满黄豆面的案子上,擀成一公分厚的薄片,并抹一层红豆馅,需要注意的是,切片和抹馅都要均匀,不然会很影响口感。最后再把它卷成直径约为六公分的圆卷状,撒一层细腻干爽的豆面,切段食用是为驴打滚。

老北京人吃驴打滚还有三不要:一是不要大口吃,二是不要深呼吸,三是不要边吃边说话。因为干豆面吸湿性强,容易呛入口鼻。而好吃又好看的驴打滚一定是江米面软糯,红豆馅沙甜,黄豆面香浓。外形看起来还要像一头刚在地上打完滚,弄了一身黄土的小毛驴,想必也是由于这个缘故,才有驴打滚这么可爱的一个名字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