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涼麪可以拯救一整個被酷暑折騰的夏天,必須是當之無愧的夏季食物第一梯隊。小新本着求真務實的態度去翻閱了一下資料,發現這個夏日神物早在唐代就已初見雛形,只不過那時的涼麪頂着另一個特別形象的名字,叫做“冷淘”。

“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味”,杜甫在喫完唐代特色的槐葉冷淘之後,寫出了這樣的食後感,讀着就讓人嘴饞。這個中國古時的傳統涼食,以面與槐葉水攪和,切成細長麪條狀,煮熟後浸入涼水,撈起加拌調料食用,無論在宮廷還是在民間市肆都大受歡迎。

來一碗麪條,品一品裏頭的歷史天地

復原版的現代槐葉冷淘

事實上,千年前的唐朝人能喫上這碗改良版的麪條一點都不稀奇。因爲要說到歷史悠久,我國曾出土過的麪條實物可是全球獨一份兒的古老。

2005年,考古學家在一個被稱爲“中國龐貝”的青海省喇家村裏,發現了一個倒扣的碗,碗中長條形的物體活脫脫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日常主食之一,麪條。這碗據考證有4000年左右歷史的麪條讓世界面條史又大跨步往前刷了一波存在感。


麪條前身現世(東漢)

當小麥紮根中原大陸,成爲我們重要的農作物之一之後。各類以小麥粉爲原料的麪食開始紛紛出現,最方便製作的餅類食物是當時的主流。“水溲餅”“湯餅”“水引餅”,東漢起,一些依舊以“餅”字命名卻又不完全是餅類的食物進入當時的主食隊伍。你來聽聽它們的做法,“把面和好,把這個麪條揪成一塊塊大拇指大小的片片,投入沸水中煮熟食用”,這完全就是現如今面片的做法嘛!

來一碗麪條,品一品裏頭的歷史天地


麪條成“條”期(唐朝)

進入唐朝,麪條的樣式和花樣更多更復雜。除了最傳統的湯麪之外,還出現了我們開頭說的涼麪以及至今仍然作爲壽宴壓軸大戲的長壽麪等等,豐富異常。最爲基本的麪條樣式也非常接近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麪條造型。衆所周知,唐朝是一個輸出的大時代,於是我們的麪條也逐步東漸傳入日本,也同時成爲異國的一項主食。

來一碗麪條,品一品裏頭的歷史天地


掛麪現世(元代)

元朝北方人爲後世的我們帶來了一款風靡千年的麪條——掛麪,當時也叫做“須面”。自然風乾的極細長條狀麪條易於保存,口感細膩,現在還是很多家庭常備的主食儲備。

來一碗麪條,品一品裏頭的歷史天地


來一碗麪條,品一品裏頭的歷史天地

▲現在更爲精細化的掛麪



麪條盛世(明清)

進入明清,麪條的品種開始爆發。被稱作“搷條面”、“坤面”的拉麪;明代又歷經多次改良,“刀不離面,面不離刀”的快手刀削麪;乾隆年間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的家廚所創制的世界最早速食麪——油炸雞蛋麪“伊府麪”;講究精細飲食與情調的八珍面與五香面等等,已經基本和現代的麪條分類品種十分相近。

來一碗麪條,品一品裏頭的歷史天地

▲當時的“搷條面”



麪條帝國(現代)

來一碗麪條,品一品裏頭的歷史天地


說我國是麪條帝國一點都不過分,“南方米飯,北方面條”不是說着玩的。就算是號稱被米飯包圓的南方,麪條的存在感也一點不低。我國各大省市地區幾乎都有叫得上名的代表性麪條。小清新也有重口味的南方派系——陽春麪,片兒川,車仔麪,重慶小面,豆花面等等,以及粗狂中不失精細的北方團隊——炸醬麪,打滷麪,油潑面,燴麪,龍鬚麪。無論你是精通廚藝還是勉強達到“能喫”水準,煮麪條應該都是你學會的第一項廚藝技能。


倒水,等沸,下麪條,起鍋,想象着和數千年前的古人一起重複這些動作,你眼前的這碗麪條是否更添一絲悠久深厚的歷史風味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