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一代明君乾隆皇帝登基後,在他的勵精圖治和潛心經營下,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峯。而他治國的同時,也不忘考慮“身後事”,他本來想隨父親在西陵選擇萬年吉地,以示孝敬,但他在西陵選好一塊吉地後,又考慮到後代子孫。如果都效法他,眷戀父子之情,相繼葬人西陵,則東陵勢必香火冷落,園寢荒蕪。另外,乾隆自幼跟隨祖父康熙,敬仰祖父,而康熙也很疼愛他,故而他也不願遠離景陵。

乾隆在東陵親自爲自己選陵,有“乾隆巧點金井穴”之說。相傳乾隆曾親自帶着幾名貼身侍衛和太監祕密來到勝水峪,但見那裏芳草如茵,百花爭妍,流水潺潺;望北山,龍踞虎盤,含華毓秀,龍脈綿延。驗土質,紅潤純正,細膩無砂,不由龍顏大悅。乾隆從懷中取出了一隻玉扳指,孔眼朝天埋到土裏,然後返回行宮。第二天乾隆帶大隊人馬親自到此,讓天監監正點穴。這位監正六旬開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堪輿家。

他知道皇帝精通風水,因此格外小心謹慎。他用羅盤確定了金井的位置,將一根金插進地裏。乾隆立即命令兩位侍衛前去,把插金簪的土慢慢機開。這時玉扳指露了出來,而那金簪不偏不倚正好插在玉扳指的孔眼中。在場的臣民無不驚歎佩服,監正在慶幸之餘,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後來,裕陵直到乾隆八年才破土動工,修建成功後才更名爲裕陵。

然而,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裕陵中的乾隆石棺會走路!這樣的說法來源於哪裏呢?這個說法到底是真是假呢?

1928年,“盜墓大賊”孫殿英的士兵在盜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期間,出了一件怪事:當他們來到第四道石門跟前時,發現石門後面似乎有什麼東西死死地頂着石門,使他們無法砸開這個石門。到底是什麼東西在頂着石門呢?

情急之下,匪兵們只好將其炸開。石門炸開後,士兵驚訝地發現其他五個棺都在石牀上,唯獨乾隆的棺槨“走”了下來,嚇的趕緊往外跑。

如果這樣的事情僅僅發生一次,那人們就將它當作笑談了。無獨有偶,奇怪的事在1975年考古專家清理裕陵地宮時又出現了。那麼這到底是怎樣奇怪的一幕呢?這一幕與40多年前的景象,又有何相似之處?

乾隆的石棺真的會走路嗎?爲何獨獨乾隆的棺“走”了下來,而其他的幾個棺槨卻在石牀上紋絲不動呢?

原來,當年人們將乾隆沉重的棺槨安置到地宮石牀上後,爲確定風水線,校準龍脈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塊很沉的龍山石。正是這些龍山石將乾隆裕陵地宮中的五個棺槨牢牢地固定在了原地。至於乾隆的棺槨爲何會在石門的後面,

人們最開始的理解是:由於地宮中積水太多,放在後室“寶牀”上的棺槨,像船一樣浮了起來。當外邊動用抽水機抽水時,這些漂浮在水面上的“船”,便隨着水的流動和吸力四處遊動。乾隆棺槨移動的幅度最大,所以它離開了“寶牀”滑到石門背後,並將石門緊緊擠住。

然而,這個解釋難以站住腳。因爲乾隆的棺槨四角有重石固定。如果是地下水的浮力作用,應該是很大的波浪,而滲進來的水顯然是不具備這個條件的。因此,很多人猜測,是不是因爲乾隆地下有知,知道有人要來盜掘裕陵,於是自己隻身“下來”頂門。

真相到底如何,現如今仍是一道難以解答的迷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