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興,正月十五元宵晚會上,一首有着麻辣味道的“麻婆豆腐”唱火了舞臺,即刻大江南北在傳唱,川菜再次火了。深感陝菜的文化宣傳,還需有新的突破,菜品在創新,宣傳也要同步,且應高瞻遠矚,孤獨深閨難養優,擁抱世界纔是真。弘揚陝西飲食文化,義不容辭。一菜一食,精典而爲,崇尚陝菜品質。

官廚創新案間事:

葫蘆雞

陝西寬域,秦之鼎盛,歷史脈絡蓬勃生機,久遠浩蕩,巍峨挺立,文化相隨,始之開啓,秦之聲,案間味,春花秋月絢麗多姿,品寫香事,翻閱歷史,書寫無盡華章。暖陽穿透窗簾,倚牀頭,心與食物共遠。葫蘆雞是唐代香案食品,陝西經典名菜,滋味與故事同樣引人入勝。

唐玄宗禮部尚書韋陟,身居官僚家庭,得以父兄偏護,順利步入官場,生活奢華無度,其膳食甚爲講究,有“人慾不飯筋骨舒,夤緣須入郇公廚”之說。一日,韋陟命家廚烹製雞肉,要求入口酥嫩,第一位廚師採用先清蒸,後油炸的方法,肉質老而不酥沒有達到要求,被鞭打而死。第二位廚師,先煮後蒸,再油炸,肉質酥嫩,但骨肉分離,疑被偷喫,又被活活打死。第三位廚師,膽戰心驚,害怕卻智慧,接受前兩位廚師的教訓,總結經驗,烹製之前,先將處理乾淨的整隻雞捆紮起來,先煮後蒸再油炸,每道工序精心作爲,火候、時間,準確無誤,以此烹製的雞精典似葫蘆,皮酥肉嫩,久而流傳,加上器皿上的講究,葫蘆雞躍上陝菜的最高位置。

葫蘆雞的製作有三道工序,先清煮、再籠蒸、後油炸。整隻雞,清洗去血污,用麻絲捆紮好,加多味調料,出品紅嫩酥爛,放入葫蘆似的器皿,形象極佳,老人皆宜。案香趣事,食者入境。

葫蘆雞推薦旺店:窄巷子陝菜館朱雀店、錦德軒、春發芽葫蘆頭、此去長安、天下第一面。

金黃酥脆溢口香:

油餅

陝西面食,異彩紛呈,博大精深,品種多樣,油餅爲其一,麪食即爲用麪粉做成的食物。油餅的烹製,陝西叫炸油餅,是麪粉、蘇打、食用油、酵母等綜合作用的美味麪食,皮酥脆而金黃,綿軟筋道,噴香易口,普通家庭,大小飯店,都有這道傳統麪食小喫。麪粉,是小麥的精華,小麥在《黃帝內經》五性歸屬中爲火,故爲五穀之首,呈現貴氣,小麥秋天植種,春茂夏收,經歷冬夏雨雪,飽和四季精華,營養豐富,是生命體能的力量主導,五穀養生,麪食助力。

美味佳餚的史實,以故事爲起源,讓人神往,油餅故事,聯因於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以詞享譽天下,同樣以美食家載入歷史。蘇東坡在杭州任職,一天休息之時,冒雨遊吳山,見買油餅的人很多,也買了幾個,花叢中品嚐,深感油餅好喫,問店家餅名,店家回答無名,蘇東坡賜名蓑衣餅,蓑衣餅與酥油餅字音相諧,再加餅質又油又酥,幾經演繹,最後得名油餅。油餅不僅是早餐食品,在麪食的發展過程,已是宴席上追受熱愛的麪食小喫。和麪柔面是炸油餅的用力用心過程,面沒和到或沒揉到,都將影響口感,炸油餅勿急勿燥,圓餅揉好,在其中間各劃一刀,名曰“兩面三刀”,油炸中火,起泡脆黃,趕熱進食,滿口生香。油餅追蹤,史之有證。

油餅推薦旺店:秦風小廚、錦德軒、老磨油餅、味鼎長安、春發芽葫蘆頭。

2019年2月20日

編輯:寧鶴

圖片:黃濤

即刻下載

“陝菜網”微信平臺由陝西仁和萬國律師事務所劉陸訓、劉瑞、金凌律師團隊提供法律服務,如有侵權行爲,必將追究責任。轉載請聯繫“陝菜網”公衆平臺。

其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