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共進行了四次長沙會戰,其中第三次長沙會戰纔是我們熟悉的“長沙大捷”,而第二次長沙會戰正式開始於1941年9月7日,以日軍聲東擊西進攻大雲山爲標誌。其時日寇駐武漢的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剛剛上任,這是他指揮的第一場大型會戰,在此之前的職務是陸軍省次官。爲了尋殲薛嶽第九戰區的國軍主力,阿南惟畿總共糾集了45個步兵大隊和4個騎兵聯隊約115000人,總兵力超過後來的第三次長沙會戰。

從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作戰序列讀懂日寇“支隊”的編制和編成

日軍的攻擊主力仍然是11軍下屬的幾個老牌師團,即豐島房太郎中將的第3師團(加強四個炮兵大隊)、北野勝造中將指揮的第4師團(傳說中打醬油的大阪師團,其實傳歪了)、神田正種中將指揮的第6師團(加強兩個山炮大隊)、天谷直次郎中將指揮的第40師團(加強一個山炮大隊)。在這四個師團之外,爲彌補進攻兵力的不足,阿南惟畿還拼湊了四個“支隊”參與作戰,具體編成爲:

1、早淵支隊

瞭解幾次長沙保衛戰戰史的朋友應該非常熟悉這個名字,該支隊抽調於第11軍另外一個甲級精銳師團:駐防宜昌的內山英太郎第13師團,支隊長爲該師團第26旅團長早淵四郎少將。筆者一直認爲早淵支隊是加強旅團級的兵力,近來考證發現,該支隊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時僅下轄四個步兵大隊和二個山炮大隊,即便是滿編也不會超過6000人。戰鬥力可以略等於一個步兵旅團,是因爲加強了炮兵,同時削減了非作戰單位和人員部隊反而精悍,早淵支隊擔負進攻的突擊任務。

這也就解釋了陳誠後面反攻宜昌最後攻虧一匱的原因,第13師團戰力猶存三分之二。

從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作戰序列讀懂日寇“支隊”的編制和編成

2、荒木支隊

這是一支輔助攻擊部隊,是第11軍從贛北日軍櫻井省三中將第33師團中抽調出來的,第33師團在之前的上高戰役中大敗,整補後已按計劃調往華北,唯獨留下了這個荒木支隊。該師團初建時就是三單位師團,沒有旅團司令部建制,三個步兵聯隊統由“第33步兵團”指揮,步兵團長正是荒木正二少將,關於步兵團長這個概念這裏暫不過多介紹了,它類似於國軍二期整訓部隊的“步兵指揮官”角色。

荒木支隊更達不到旅團級,它以步兵第215聯隊(三個大隊)和一個山炮大隊爲基幹,總兵力4000餘人,自江西安義出發,主要作戰任務是配合第40師團所擔負的補給線警備。

3、平野支隊

這是第11軍的戰役預備隊,也是抽調於駐江西瑞昌的獨立混成第14旅團,僅下轄一個步兵大隊和一個炮兵中隊1000餘人,指揮官是平野僅一大佐,作戰任務是在嶽州附近保持機動。

從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作戰序列讀懂日寇“支隊”的編制和編成

4、江藤支隊

這是第11軍的戰役牽制部隊,同樣抽調於駐江西瑞昌的獨立混成第14旅團,僅下轄一個步兵大隊不足1000人,指揮官江藤大八中佐(咋不中間加個王字呢),其任務是牽制贛北羅卓英的第19集團軍,使其不能全力增援湘北和長沙。

由此可見,日軍的“支隊”完全是臨時性的戰役編成,所轄兵力可多可少,作戰任務可重可輕,亦無正式番號,支隊以部隊長名字爲代稱,戰役結束後隨即歸建,“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第二次長沙會戰薛嶽打的並不好,第10軍和第74軍均遭重創,多虧第六戰區反攻宜昌,逼迫阿南惟畿從湘北撤兵回救鄂西。

從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作戰序列讀懂日寇“支隊”的編制和編成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