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真派西遊記》中段智文所飾演的唐僧,就還原了原著這一人設。1960年,南派猴王六齡童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被搬上電影熒幕,1982年央視版電視劇《西遊記》中,主創們與六小齡童前輩將猴戲的表演影視化,更加發揚光大,也在幾代華人心中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橫空出世,每到暑期,重播不衰。33年過去,“童年記憶”即將重現,只不過成年演員,換成了一水的“娃娃軍”。

“小戲骨”系列劇大都是翻拍經典,之前有許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小戲骨:白蛇傳》《小戲骨:劉三姐》《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天真派:武林外傳》,口碑和話題一路高歌。

那麼這部《天真派西遊記》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首先我們從人設說起!

原著裏的唐三藏其實是一個凡夫俗子,常常感嘆西天路遠,被妖怪捉了會“嚶嚶”哭,丟了馬痛哭流涕被悟空罵“慫包”,被人拒絕借宿還會噘着嘴生氣。

《天真派西遊記》中段智文所飾演的唐僧,就還原了原著這一人設。作爲師徒四人裏唯一的凡人,段智文的表演看起來讓人十分同情和憐惜。

取經路上的孫悟空,在原著裏並不是一味恭敬的形象。因意見不和,孫悟空時常譏諷唐僧,兩人一路鬥嘴還經常是徒弟吵贏。但是,“使碎六葉連肝肺,用盡三毛七孔心”,他內心又比任何人更細心地關懷着、照顧着師父,連出門上廁所這種事,悟空都會擔心他吹風受寒。比起徒弟的身份,原著的孫悟空其實更像家長。

不過,《天真派西遊記》畢竟還是一羣少年出演,所以對於原著中不適合未成年人的部分,劇本必須做出修改。比如原著豬八戒的好色沒有了,市井氣減弱了,保留了他好喫懶做、愛挑撥的缺點,放大了他憨萌可愛的特色。

而沙僧個性中的大部分還是延續了“老實人”的印象,但又冷不丁會說出讓人意外的話。

再來說說情節。

唐僧原是如來佛的二徒弟“金蟬子”轉世,他由金蟬子真靈轉世爲東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蟬脫殼”之意,所以人們將脫殼變身的蟬作爲長生、再生的象徵,因此在《西遊記》中也有了喫“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不過,在大多數版本中都沒有體現。《天真派西遊記》豐富完善了其他西遊劇目中缺失的、從未影視化的劇情。

如,首次將唐僧前世“金蟬子”這一角色,在《天真派西遊記》的故事裏正面演繹,豐滿了師徒四人前世的故事。

同時,首次在影視劇中還原了原著唐僧對“三打白骨精”真相始終不知情的設定;還有如“卯二姐”這樣的原著角色首次被影視化改編,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內容呈現出更加立體的維度。

不過,也有一些爭議,像是爲貼近少年兒童德育和審美,去掉了豬八戒與高翠蘭、黃袍怪與百花公主的愛情線。

最後,我們來說說“猴戲”。

猴戲不是唯一的孫悟空表演,但卻是最有中國味的表演。《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在擔任新野縣令時,就對當地的猴戲無比鍾愛。《西遊記》第一回中刻畫孫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態,就是以新野現存的漢議事臺爲背景。

1960年,南派猴王六齡童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被搬上電影熒幕,1982年央視版電視劇《西遊記》中,主創們與六小齡童前輩將猴戲的表演影視化,更加發揚光大,也在幾代華人心中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爲了將這個傳統藝術更好於片中展現,“小戲骨”團隊邀請了擁有60年猴戲專業水準、國家一級演員梁春雷擔任本片猴戲導演,不僅提前對飾演孫悟空的葛奕德小演員進行集中培訓,也在片場根據劇情和表演要求,進行猴戲設計與指導。

14歲的葛奕德對猴戲充滿興趣,用心領悟,十分有靈性。他勤學苦練基本功,對於猴子的基本動作如搭蓮蓬、撓癢等等掌握十分快,金箍棒更是耍得爐火純青。

劇中的孫悟空經常變化其他人模樣,比如高小姐、百花公主、壓龍大王等等。因此除了葛奕德,還有這些角色的小演員們也需要學習猴戲,隨時在原角色性格與 “猴精”間切換,十分考驗演技和應變能力。

飾演高小姐的蘇魏舞,可謂是最可愛的小猴子了,讓人過目難忘。

還有“壓龍大王”餘亞穎、“百花公主”鄧琳漾、“二郎神”董祚航、“赤腳大仙”盧仕軒等05後小演員們,每一個都是缺一不可,共同完成了對孫悟空的塑造,表現得淋漓盡致。

《天真派西遊記》一共有16集,總導演潘禮平對該劇有兩大信心:一是《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中最受青少年追捧的“暑假必修課”,而《天真派西遊記》是最適合青少年觀看的版本,他只擔心孩子們只顧着看劇,忘了做暑假作業;二是86版《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腔調已經“聲”入人心,而該劇中孫悟空的腔調,跟86版是惟妙惟肖,完全能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勢必會在懷舊的中老年人心中引發廣泛共鳴和追劇熱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