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3000年|威武不能屈!這位泰順人上書彈劾宰相

翁日善像

翁日善,生卒失考,泰順縣翁山人(南宋時屬瑞安縣義翔鄉)。少英邁,聰明穎悟,博涉羣書。因宋室南渡,兵戈不休,遂兼習韜略,才具文武。及長考入太學,後由外舍生入武學。他爲人忠義正直,堅強不屈,在武學生期間就敢於仗義執言,與其他學生聯名上書彈劾宰相史嵩之。

宰相專權引起正直人士不滿

南宋理宗時,奸佞當道,朝政腐敗。史彌遠、史嵩之叔侄先後爲宰相,擅權亂政,國事日非。朝中官員迫於權勢,多閉口不語。而太學、武學諸生卻多次上書請願,指陳失政,學校一時被視爲“正論”所在。

泰順3000年|威武不能屈!這位泰順人上書彈劾宰相

《分疆錄》書影

淳祐四年(1244)九月,史嵩之父喪,照當時的制度,身爲人子的史嵩之應該開缺三年,爲父親“守制”,但史嵩之倚仗皇帝的寵信,繼續以“奪情”(工作需要,所以不得不化悲痛爲力量,堅守崗位)請旨謀求起復。理宗皇帝下詔,讓負責政府文件起草的學士院代擬一份詔書,爲史嵩之“奪情起復”尋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少大臣、學者本來就對史嵩之專權不滿,於是,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一大批正直人士強烈抵制史嵩之的復出,紛紛彈劾他。

翁日善等人上書彈劾宰相

太學生黃愷伯等一百四十四人、武學生翁日善等六十七人、京學生劉時舉等九十四人、宗學生與寰等三十四人相繼聯名彈劾史嵩之起復,痛斥其“視父死如路人”。

翁日善上書略曰:

天下不幸有無父之人,不可使有無父之國。父年高而不之懼,父疾篤而不之省,及父身歿而不之戚,此市井小人不顧亷恥、不恤物議者,容或有之,世所指目爲無父之人也。人而爲無父之人,其禍特止於一身;國而爲無父之國,其禍將及於天下。陛下爲綱常之主,正當以仁孝治天下,以忠義律臣子,乃以不忠不孝之人,位之父兄百官之上,其何以爲訓耶?

泰順3000年|威武不能屈!這位泰順人上書彈劾宰相

翁日善出生地-翁山坑底村

理宗不理睬學生的要求,諸生便在學校齋廊貼榜示衆:“丞相朝入,諸生夕出。”當時範鍾、劉伯正代行相權,認爲諸生鬧事是“遊士”鼓動的,指使臨安府尹趙與籌驅逐所謂“遊士”。諸生聽說後,作“卷堂文”,集體罷學。所謂的“卷堂文”也就是罷學的宣言。

其文略曰:

先聖曰:天之將喪斯文,實系興衰之運。士亦何負於國,遽罹斥逐之辜。靜言思之,良可醜也。慨祖宗之立國,廣學校以儲才,非惟衍豐邑以遺後人,抑且隆漢都而尊國士。今皇上克廣前猷,炳炳宸奎,釐爲四學,戔戔束帛,例及諸生。蒙教育之如天,圖補報之無地,但思粉骨,寧畏觸機。直言安石之奸,共惜元城之去,實惟公議,不利小人。始隱諷其三緘,終盡打於一網,不任其咎,歸過於君,是誠何心,誤人之國。昔鄭僑且謂毀校不可,李斯尚知逐客爲非。彼既便己行之,吾亦何顏居此。厄哉吾道,告爾同盟,勿見義而不爲,當行己之有恥。莫爲飽暖,而貪周粟之羞;相與扶持,毋蹈秦坑之慘。

泰順3000年|威武不能屈!這位泰順人上書彈劾宰相

《《宋季三朝政要》卷二書影

太學生、武學生、京學生、宗學生的上書得到了廣泛響應,一時間,認爲史嵩之不孝不忠的觀點普遍流傳,竟有“傾城”之勢。無論是學生還是大臣,幾乎每個人都在反對他。將作監徐元傑建議,應當找人代替史嵩之。理宗說,學校雖然是“正論”,但說得太嚴重了。徐元傑又說,正論是國家的元氣,現在正論幸好還在學校,應當珍惜它。即便是史嵩之的親人,也加入了勸說史嵩之放棄官位的行列。侄子史璟卿致書予他,指責史嵩之“謀身自固之計則安,其如天下蒼生何”。

最後,迫於時勢,理宗只得同意將史嵩之罷免,更換宰相。

爲官清廉,政績卓著

景定五年(1264)理宗病故,度宗即位,下詔被罷黜的學生起復錄用,因翁日善直言敢諫,不畏權貴,執政者忌之,害怕他在京做官再生出是非,於是舉薦日善補外官,出任汀州府上杭縣令。

泰順3000年|威武不能屈!這位泰順人上書彈劾宰相

曹仁爲翁日善題“琴鶴風清”

翁日善在上杭任上,爲政清廉,執法嚴正,勸農興教,化行俗美。縣內兇頑絕跡,盜賊遠逃。對恃強凌弱、以衆欺寡之人,依法予以懲治。凡有益於百姓之事均不遺餘力,如盡力設法賑濟饑民,深得當地民衆擁戴。因此,鹹淳二年(1266)八月,度宗褒獎翁日善進秩一級,擢升文林郎。翁日善的施政之道還得到上司的嘉許,汀州知軍曹仁親自題寫“琴鶴風清”四字讚揚他爲官清廉,治下社會風氣清平。

鹹淳三年(1267),翁日善因政績卓著,才識兼備,被召入朝任判院實錄(集賢書院屬官)。不久按照慣例告老辭官,回到故里翁山,躬耕講學,安度晚年。去世後葬翁山旁洋螺絲。

泰順3000年|威武不能屈!這位泰順人上書彈劾宰相

翁氏宗祠

據《翁氏家譜》記載,翁日善曾著有詩集數卷,可惜今已失傳。家譜中僅剩《上杭即事》四首,特錄於此:

(一)把酒同登挹翠亭,渾忘案牘幾勞形。 千章夏木垂檐綠,四面春山撲坐青。 繞樹流鶯時睍睆,採茶嬌女自伶俜。 談深不覺更籌永,北望天街朗列星。

(二)極目羣山山外天,覆盂交切幾經年。 能知開闢亭雙檜,歷盡艱辛屋數椽。 異鳥奇花嬌狎雨,蒼鷹古柏勢凌煙。 居人自得田園樂,不羨朝簪不羨仙。

(三)自笑臨安奉板輿,汀江水畔且安居。 千花映日濃如染,雙鳥穿雲掠似梳。 亭榭有時聊小憩,池臺如意樂相於。 毛生捧檄輝前古,堪嘆昔賢枉絕裾。

(四)百里侯封亦自豪,亂山深處首頻搔。 松排夾道如迎客,水激急湍吼怒濤。 簇仗暗穿螺上下,筍輿疑共雁遊翱。 遺風鄒魯誰雲小,日日折腰學種桃。

主要參考資料: 《宋史》卷四一四、卷八一六六; 《宋季三朝政要》卷二 ;《續宋編年中興資治通鑑》[宋]劉時舉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