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飞/文

七月流火,经常被现代人用来形容阳历七月的天气一一热得像火烧一样,如果光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含义,确实也找不出什么不妥,相反,还会觉得运用得出神入化了。但是,“七月流火”是有出处的,问题就出在这出处上。

早在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豳国(今陕西省彬县)留下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里,开篇便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而这里的七月,绝不是现在的阳历七月,更令现代人想不到的是,这里的“七月流火”是指天气已逐渐转凉了。“七月”,实际上指的是夏历(夏正)的七月,如同现在的农历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是星斗名,指天上的大火星,即“心宿二”。

这样一来,两者的用意便大相径庭背道而驰了。要知道,中国文字是以典出含义为标准的,假如没有标准,或者不按标准使用文字含义,那么写起文章来,你觉得这样使用文字可以,他觉得那样使用文字也可以,读者又该怎样理解呢?

甚至,某些误用了“七月流火”原意的人,还很善意地用现在的气温,去设想西周时的天气,一厢情愿地觉得,西周时的七月同样是火烧火燎般炙热,所以才会用“七月流火”来形容,我当然不敢苟同,因为在深圳的三十年,明显感觉到天气越变越热了,只可惜西周时没有气温记录,以致后人为此争论不休。

这让我想起某大牌节目主持人,在某羊年的元旦晚会上,曾经动情地大声说迎来了猴年,那深情款款的样子,我至今未忘,为什么呢?因为大牌主持人身份够重,底气够足!哈哈,说笑了,生肖属年是从元旦还是从春节开始的?你知道吗?

其实,现代人都很喜欢上网,只要打开百度百科或者百度汉语,又或者康熙字典,这些文学工具能让我们得到许多帮助,也能纠正很多不必要的谬误,比起翻字典方便多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