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編者按:近期熱播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因劇中的甲冑所呈現出的質感與以往國內影視作品中的道具有着較高的提升,一度口碑炸裂,刷爆朋友圈和微博。也是因爲工業化的緣故,演職人員表中並未出現他們的名字,冷研現在要把他們請到前臺來,《長安十二時辰》中國甲製作參與人員:高級將領甲——溫陳華老師指導,陳凱、孫磊等參與制作。

編者按:近期熱播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因劇中的甲冑所呈現出的質感與以往國內影視作品中的道具有着較高的提升,一度口碑炸裂,刷爆朋友圈和微博。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長安十二時辰》值不值得吹?劇中的武器鎧甲復原能打多少分》已經對其進行過介紹。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頗爲尖刻的負面評價,比如突厥方鎧甲武備很網遊風的等等。那麼,該如何看待寫實復原與網遊風鎧甲並存的這一現象。本文就以《長安十二時辰》入手,說說爲何我國的影視作品爲什麼經常讓我們覺得神劇滿滿?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概念:影視工業化。工業化是專業化、規模化的製造,依靠大規模、精專細的分工構成一條流水線,帶動整體效率和品質的提升。具體到影視作品,就是指製作分工深度細化,服、化、道、攝、錄、美、編、導、演各司其職,在工業流程的制約下共同完成電影的拍攝任務;以及拍攝之外的研發、融資、製片、宣傳、發行、版權交易、衍生產品開發所組成的產業鏈條。一部影視作品的完成度越高,則工業化程度也越高。從目前已播出的十二集的觀感和各媒體平臺傳遞來的情報來看,《長》無疑是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也就是說,《長》一劇是由衆多的子項目有機組合完成的。

還記得去年正式亮相的國內甲冑文化羣體“甲冑聯盟”嗎?《長安十二時辰》中出場的唐軍各勢力的甲冑,都是由“甲冑聯盟”中的職業甲匠製作的。也是因爲工業化的緣故,演職人員表中並未出現他們的名字,冷研現在要把他們請到前臺來,《長安十二時辰》中國甲製作參與人員:高級將領甲——溫陳華老師指導,陳凱、孫磊等參與制作;士兵甲及馬甲——何東明老師的作品。正是由於他們的直接參與,才使得唐軍甲冑成爲這次《長》服化道的最大亮點。其中,頂着渤海盔的右驍衛和高度還原長樂公主墓壁畫的龍武軍,堪稱目前最嚴謹的唐軍影視形象。也可以看到,以契合劇情和任務設定爲目的,“甲冑聯盟”的甲匠們作出了相對非常嚴謹的發揮,例如受靖安司和太子調遣的旅賁軍選擇黑色爲基調、有着北朝風格的札甲,疑似致敬李世民的玄甲精銳騎兵;崔器等高階武將的甲冑,則是在現有陶俑、雕塑、繪畫文物基礎上的儘可能合理地復原。

▲這圖很清晰,建議甲冑黨保存

相應地,反派勢力的甲冑是由傳統道具行業負責的,目前放送的12集中,上鏡率較高的是“潤哥”手下的男裝大佬,其身着的甲冑觀感如何諸位小夥伴自行評判。

也就是說,高度工業化的影視作品包含了海量的細節,優缺點並存纔是真實現狀。只盯問題、只談問題,和只看到優點一樣,都是片面的觀點。如果兩方意見較真起來,無異於雞同鴨講。筆者以爲,對一部劇的評價,應權衡全劇的質量,而非有意無意的一葉障目。具體到《長安十二時辰》一劇,我們若認真一些,可以看出創作團隊已經是誠意滿滿。除了甲冑,男性裝束也得到較爲廣泛的好評,還有作爲遠景的“終南積雪”、作爲雷佳音喫貨證據存在的臨潼火晶柿子,甚至給望樓系統設計了一套可以使用的密碼系統。

▲觀終南積雪,品火晶柿子,客觀您慢用,長安歡迎你

至於問題,有一半是輸在了細節的細節上,比方說第一幕就露出的破綻,這位彈奏琵琶的女性服裝應當是中國裝束復原小組的作品,值得肯定,但她的頭飾中的梳子卻插反了。你們這些糙漢子看見有人把弓弦掛反了就發飆了,而妹子看見頭飾插反就不能吐槽嘛?活該單身!講真,這個失誤有點不應該。

還有李泌的茶爐,小帥哥的道袍和子午館已經的得到了道教人士的肯定。但他用得這個茶爐,怎麼說呢?真巧,筆者買過同款送人用,五百來塊老大一坨金屬,倍兒有面子。

還有崔器的大錘,也是淘寶貨。如果其像茶爐一樣露個臉就算了,偏偏崔旅帥十分搶鏡,腦後架錘的身姿也太過風騷。這對大錘在承擔輸出的同時,硬生生把這身甲的逼格都降低不少。

該劇服化道還有一半問題是需要大環境來背鍋的,“以日代唐”是國內影視作品乃至整個文藝界的沉珂,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清算乾淨的。雖然很惋惜,但也的確是現狀。篇幅關係咱們只說一個具象化的“環境”,就是拍攝場地,依據公開信息可知,《長》的主要取景地是象山和襄陽兩處的“唐城”。前者拍過《捉妖記》、後者拍過《妖貓傳》,哎……要不你們倆商量下改改名叫妖城?其中襄陽唐城已經被冷研舊文《電影妖貓傳中糞便遍地的日本平安京能是大唐長安》吐槽過,不必反覆鞭屍。

在這種地方取景拍片不光會用到場景,影視城本就存在的大量細節和道具也會無可避免的出現在劇作中,其固有問題自然會成爲影片BUG。何況從一些細節來看,《長》也是很努力的在場景上下功夫了,比如有細心網友發現奸相府邸的遠景其實是用西安青龍寺“冒充”的。

根據前十二集內容和小說原著,花萼相輝樓在後期劇情中將成爲重要場景。這座實際存在過的歷史名樓,襄陽唐城很不負責任地將其“復原”爲大八角樓造型,但是該建築前有西安碑林所藏宋代興慶宮碑刻圖,後有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考古報告,具體形制雖尚有爭議,但無疑是一座矩形建築。有青龍寺“冒充”相府在前,筆者對該劇中的花萼相輝樓造型頗爲期待。

說到這裏,筆者忽然憶起一樁舊事:2015年底時,《長》的原著作者馬伯庸路過西安,一出火車站就看到了西安城牆景區的演藝廣告,上面有位金甲武士頂着帶大吹返結構的日式頭盔,沒忍住就發到微博上吐槽,一時引起軒然大波甚至當地輿情處理。圖就不放了,你們因爲《十二時辰》點進來,我給你們看那爛玩意兒就太不地道了。總之,連長安的今世西安城都免不了被“以日代唐”的風氣誤導,又何必難爲一部半架空的電視劇?

綜合起來,《長》爲目前的歷史劇樹立了一個相對較高的服化道標杆,但超越其水準也並非難事,未來的影視人只需要再認真一些、再謙虛一些,以及有更多具備相關專業素質的人員加入到影視工業中來,就可以做出完成度更高的歷史劇,總之,未來可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