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姓樂,名喜,子罕是他的字,他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一位賢臣,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正廉潔的表率。

宋平公在位時,子罕任司城,又叫司空,執掌建築、造車、服飾、器械,並監管手工業工人,所以人們又稱他爲司城子罕。

子罕以司城的身份執掌國政,地位非常顯赫。

有一次,楚國派來一個叫士尹池的使者來到宋國,這個使者的目的在於刺探情報,尋機進攻宋國。

司城子罕當時在自己的府邸接見並宴請了這位使者。酒足飯飽之後,子罕帶着士尹池在自己的府邸參觀走訪。

士尹池見子罕府邸南面一戶人家的北牆斜插出來,牆角正好對着子罕家的大門,十分礙眼,出入也很不方便。士尹池隨身帶了不少隨行人員,狹小的巷子裏塞滿了大車,擁擠不堪。這天又正好下着大雨,西邊一戶的宅基高於子罕的府邸宅基,污水一直往子罕家門前流。士尹池很不理解地問道:“您身居高位,怎麼能容忍這麼惡劣的居住環境?”

子罕解釋道:“南面一家是爲市民做鞋子的手工業工人。之前我也一直覺得很不方便,想請他搬到城外去,可他的父親跟我說,他們家做鞋謀生已經三代人了,如果讓他們搬走,城裏人就不知道他們的去處,即使知道了他們的去處,也因爲太遠,不會再有人找他們做鞋了。要是沒有活幹,一家人就沒法生活?老人懇求我可憐可憐他們,不要逼他們搬遷,這關係到他一家人的生計,我還能冷心冷面地逼他搬家嗎?再說西邊那家,他家的宅基高,我家的宅基低,一下雨,水自然往我這邊流。這水往低處流,我能有什麼好說的?難道就因爲我身居高位,就得仗勢欺人嗎?”

士尹池回到楚國,楚王還要發兵攻打宋國,士尹池立即勸阻楚王:“宋國不能打呀!他的君主賢明,他的相國仁慈。賢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別人能爲他出力。楚國去攻打它,是不會成功的,到頭來只會招致天下人恥笑。”楚王聽了,認爲很有道理,於是就放棄了進攻宋國的打算。

公元前544年,宋國發生饑荒。子罕請求國君拿出糧倉裏的糧食借給百姓,秋收後再還,不收利息。子罕還動員政府高級官員也都出借糧食。子罕借糧食給百姓時執意不寫契約,表示不求歸還。由於子罕積極倡導借糧救災,這一年宋國沒有餓死人。

晉國大夫叔向對此大加讚賞,認爲子罕真誠地幫助人民而不自以爲給人恩惠,很了不起,百姓擁護他是理所當然的。當時宋國地處大國之間,南邊有幅員遼闊的楚國,北方有強大的晉國,東面有富裕強盛的齊國,但是這些大國都不敢貿然進攻宋國,這是因爲宋國政治清明,人民萬衆一心的結果。

子罕雖然出身貴族,地位顯赫,但一向生活儉樸,不搞斂財的那些小把戲。

一天,宋國某人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獻給子罕,子罕就擺擺手,NONONO!



子罕跟獻玉的人說:“我把不貪財的品德當做寶物,把美玉當做浮雲,而你把美玉當寶物。如果你把美玉給了我,我接受了,我們倆就都同時失去了寶物,讓我們倆都同時保有各自的寶物豈不更好?”子罕的這個以“不貪”爲寶的故事,受到人們的廣泛傳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