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流走,年齡在暴走,眨眼又是年末,勤懇努力地工作了一年,你升職加薪了嗎?如果有,那恭喜;如果沒有,你會發牢騷抱怨自己懷才不遇,吐槽領導不識人才嗎?其實古人早已把吐槽抱怨寫進了詩詞古文裏,一起來看,該怎麼優雅地吐槽職場上的不公正待遇。

一、發牢騷吐槽官二代:《詠史·鬱郁澗底松》

《詠史八首》是晉代文學家左思創作的組詩。這一首《詠史·鬱郁澗底松》寫的是在門閥制度下,有才之人因爲出身低微而不受招用,而那些庸碌無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卻佔據要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不公平現象。

詩裏“鬱郁澗底松”四句,用比興的手法表現不平。以“澗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僅有寸莖的小苗竟然遮蓋了澗底百尺長的大樹,以自然景象隱喻人間的不公平,形象對比鮮明,表現情感委婉含蓄。

金:指漢金日磾(jin mi di),他家自漢武帝到漢平帝,七代爲內侍。張:指漢張湯,他家自漢宣帝以後,有十餘人爲侍中、中常侍。珥(ěr耳):插。珥漢貂:漢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這兩句是說金張兩家的子弟憑藉祖先的世業,七代做漢朝的貴官。馮公:指漢馮唐,他曾指責漢文帝不會用人,年老了還做中郎署長的小官。說馮唐難道不奇偉,年老了還不被重用。

這首詩以形象的語言,有力地揭露了門閥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現象。雖然現代社會人人平等,但在一些特殊的地方,裙帶關係依舊存在,這首詩用來吐槽那些尸位素餐的二世祖們再合適不過。

二、自怨自艾式發牢騷:偶題

這首詩還有一個通俗易懂的別名叫《贈妓雲英》,寫的是與故人云英久別重逢的感懷。一句“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寫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同病相憐之感。借對雲英的安慰,表面自怨自艾,實則抒發了作者自己屢試不第、不遇於時的悲憤之情。


三、發牢騷還不忘拍馬屁:《歲暮歸南山》  

大約在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四十歲的孟浩然又落第了。作爲一個頗有詩名受到各方賞識的名人,居然應試失利了,這讓人很鬱悶,很喪很灰心。

他想向皇帝上書,又猶豫着要去歸隱。心緒極端複雜,想發牢騷又不敢真把皇帝惹了,只好來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既拍了領導馬匹,又保全了各方的面子,實在是話術高手。

四、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式牢騷:《夢遊天姥吟留別》

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李白的名篇,這首詩作於李白出翰林之後。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返回東魯(在今山東)家園。之後再度踏上漫遊的旅途。

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以記夢爲由,抒寫了李白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尤其最後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大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再踏旅途的雄渾氣勢。

五、從細節處吐槽家窮國破:《曲江》

這首詩寫於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正值安史之亂中,杜甫當時任左拾遺。暮春時節,大唐長安城最大的風景區曲江盛景不再,只有滿地的落花和天天去典當回來的酒陪着,從細節處着眼,反映了世事的變遷。

六、吐槽領導不作爲:《賈生》 


這是唐代李商隱的著名借古諷今的詠史詩。詩中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一句“不問蒼生問鬼神”揭露了皇帝的不作爲,不識才,昏庸無道、不顧民生。

七、吐槽不識人才的領導:《馬說》

韓愈的這篇文章以馬爲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現代社會也有一些領導總喜歡瞎指揮,真可謂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的忠實踐行者,還高喊着:“天下無馬邪?”殊不知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纔是領導的用人之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