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着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運動越來越少,特別是很多腦力勞動者,由於需要長時間伏案工作,每天就如同釘在椅子上一般,除了上廁所,幾乎很少起來走動。長此以往,會對健康帶來嚴重危害。久坐不動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尤其是足部血液循環不佳,因此對於這部分人羣來說,當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用一盆熱水泡泡腳,既能驅散疲勞,又能舒筋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有益身體健康。如果能夠採用一些中藥足浴的方法,還可以達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久坐不動嚴重危害身體健康,試試中藥足浴舒筋活絡

中藥足浴是用中藥煎煮取汁泡腳的一種保健治療方法。中藥足浴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爲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爲原則,用不同的中藥煎汁足浴,具有廣泛適應證。在護理過程中,按治療時間,按療程經心施治,再採用中藥足浴按摩的方法,既操作簡便、效果顯著,也經濟安全,可避免很多藥物的不良反應。特別是對於久坐不動、身體較弱、疾病較多的人來說,堅持中藥足浴是非常好的保健方式。

當然,中藥足浴雖好,卻也並非人人適宜,對於一些心臟病、低血壓、孕婦等特殊人羣來說,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可盲目爲之。

足與人體健康關係很大

事實上,足與人體健康關係很大,且關於足部的養生研究,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

《黃帝內經》記載: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謂經脈之行;三經皆起於足。即足部是三陰經的起點,三陽經的終點。足掌有300多處穴位、67個反射區,是人體的一個縮影。通過足浴和足部按摩刺激,可促使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調節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改善內臟產生的病理變化,提高機體自我防禦及免疫力。

久坐不動嚴重危害身體健康,試試中藥足浴舒筋活絡

中藥足浴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爲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爲原則。在浸泡的過程中,藉助藥力和水的熱力作用,通過皮膚毛孔吸收,經絡傳遞,可使肌體氣血運行通暢。血脈通暢後,藥物隨熱而行,乘熱吸收,經脈循環,直達病所。

中醫認爲,應用不同的中藥煎汁足浴,可治療不同的病症,如頭暈、頭痛、失眠、耳鳴、頸椎綜合徵、神經衰弱;慢性咽炎、鼻炎、感冒、咳嗽、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下肢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趾甲炎、溼疹足癬、足趾變形、下肢靜脈曲張;風溼關節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經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中風後遺症、肥胖症;胃下垂、便祕等胃腸道疾病;糖尿病、腦萎縮、老年癡呆症。此外,中藥足浴對於美容祛斑亦有較好療效。

掌握正確的方法必不可少

足浴水:泡足水一般採用自來水,有農藥或化肥污染則應禁用。因爲污染的水泡足,雙足在溫度的作用下,毛細血管會擴張,毛孔開放,人體皮膚容易吸收污染水質中的有害物質,危害身體健康。

久坐不動嚴重危害身體健康,試試中藥足浴舒筋活絡

足浴容器:足浴容器以木製盆爲最好,因木製盆散熱較慢,有利於保溫。高度應以沒過踝關節爲佳,寬度則以能容納雙腳即可。假如足浴容器太矮,熱水浸泡的位置就低,浸泡到的下肢皮膚面積也就相對少。

足浴溫度:泡足液的溫度,應以能耐受爲限,足浴後感覺輕鬆舒適的溫度爲適宜。一般可控制40—50攝氏度,老人和兒童不宜過高,風寒感冒,關節炎及素體畏寒怕冷的病人水溫在50—60攝氏度。

足浴時間:如果用於強身保健,以每次30分鐘爲宜;用於治療每次45分鐘爲宜;用於強身保健,每日1次即可。若用於治療,每日2次。

藥液準備:將準備好的中藥先用2000毫升冷水浸泡,武火煎煮40分鐘,文火煎至1000毫升,取汁後再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將2份藥汁放在盆中浸泡雙足。在足浴過程中,可配合足部按摩,如腳趾、足背、足跟、腳掌、小腿前後及足三里、承山、湧泉等穴,而後按摩相應放射區。

中藥足浴的注意事項

泡足前必須用肥皂清除污垢,忌用鹼性大的洗衣肥皂,選用鹼性小或不含鹼性的香皂或沐浴液,以免過分洗去皮脂而引起皮膚乾燥。

泡足過程中,若藥液冷卻,應加熱後再用。需要強調的是,飯後不能立即進行足浴,以免影響消化。由於足浴可加強胃腸蠕動,爲保證足浴的治療時間,足浴前應排盡大小便。

進行泡足的環境宜安靜舒適,室溫適中,不要直接吹風,最好配以柔和的燈光和音樂,讓患者心曠神怡,精神放鬆。水溫保持溫熱,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適,太熱會燙傷皮膚,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浸泡水溫更不宜太高。凡燒傷、膿皰瘡、水痘、麻疹及足部外傷者,則不宜足浴。足部皮膚皸裂者,水溫也不宜太高,泡洗後儘快擦乾,再塗上凡士林等潤膚露。

在冬季足浴,應在膝蓋上加蓋毛巾或被子保暖。足浴後立即擦乾雙腳,注意足部保暖。在足浴過程中,應加強病情觀察,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況,發現異常應立即停止,如有需要,應儘早到正規醫療機構尋求幫助。

【延伸閱讀】中藥足浴小妙方

睡眠障礙:

丹蔘30克,石決明30克,磁石30克,牡蠣30克,茯神15克,夜交藤15克,肉桂15克,合歡皮15克,香附15克。出盆後用乾毛巾輕快地搓擦按摩腳趾和掌心,其催眠助睡效果會更佳。

強筋健骨:

骨碎補20克,仙鶴草20克,續斷30克,伸筋草20克,羌活15克,紅花8克,透骨草15克。

養生足浴方:

當歸15克,黃芪20克,紅花10克,蘇木10克,澤蘭10克,生地10克,川椒10克,葛根15克,細辛6克,酸棗仁15克,艾葉10克。

降壓足浴方:

羅布麻葉15克,杜仲6克,牡蠣15克,夜交藤10克,吳茱萸10克。

中風後手足拘攣:

伸筋草、透骨草、紅花各15克。

雙足水腫:

楠木、桐木各適量。

以上小妙方均可根據患者辨證分型,適量加減或相互配合使用。

——END——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運營編號:GYZX0002

相關文章